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抗通胀莫按错了电钮货币政策不能再摇摆

    2011-01-29 01:52
    何志成(农行总行大客户部高级专员)

            春节将至,中央政府对通胀形势非常敏感。新“国八条”及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为什么急于在春节前出台?就是担心在春节假期期间房价、物价齐“飞”。抗通胀要打组合拳,而组合拳的核心还是货币政策,可以这样说,整个1月份,市场都在等待央行进一步的紧缩——再次加息。

            由于预期紧缩,各家银行的贷款进度反而加快,截至1月25日,银行业贷款已经放了1.2万亿元,大大地超出央行的心理预期。反观市场,虽然贷款放得比去年年末更快,但流动性却越来越紧。20日是各家银行向央行上缴准备金的日子,很多中小银行头寸全面告急,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导致市场拆借利率暴涨。25日当天,银行间拆借利率已经高达9%。由于资金面极度紧张,央行不得不在25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3000亿元。刚刚通过提高存准率向商业银行收缴了3000亿元“多余”的流动性,没两天又将这些钱“吐”出来,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兴师动众地吓唬市场?

    抗通胀  最怕用错药和晚用药

            元月份,资本市场的确被吓得不行,股市低迷程度全球第一。究其根源,还是与中国通胀形势相关。看到房价涨、物价涨,股市担心得不行,因为政府抗通胀决心很大,难免采取连续性的紧缩政策。市场流动性被掐死了,股市靠什么推动?

            央行想加息,银行业更想加息。因为自从去年12月以来,中小银行基本取消了房地产按揭优惠贷款;今年以来,莫说优惠,连正常利率都很难见,上浮10%很常见。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上浮力度已经高达50%,相当于“高利贷”,这样的高利率水平也已接近2008年底的状况。

            宏观调控欲从紧,市场信号却混乱。要知道,银行贷款利率反映的是市场的资金成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上涨过快,等于加大了企业成本,会继续推升通胀。

            当前的通胀主要是由成本拉动,还是由需求拉动?这是个大问题,看不清,一味地紧缩货币流动性,有可能导致流动性突然紧缺,银行在某个时点出现流动性枯竭,引发局部挤兑。

            通胀的规律通常是:先是局部的、结构性的需求推动,然后漫延;当很多人以为市场商品供应充足,不可能引发全面通胀时,通胀却出现轮番推动、混合推动态势——社会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悄然上升,短缺的商品种类突然间增多,于是引发市场恶意炒作,物价开始跳涨。通胀的规律还与经济是否过热相关联,如果经济有过热苗头,由需求推动的通胀极易迅速地转变为成本推动。所以说,抗通胀需要早动手,如同调控房地产过热,动手早一点,事半功倍;动手晚了,事倍功半。怎么才能做到动手早?利率要市场化!银行业放贷更需市场化!

            想当初,如果银行业能够按照市场化要求放贷款,一年怎么会放出接近两年的“钱”?而若容许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市场利率早就会超出央行目标利率的一倍以上,央行将被迫加息,连续加息,很多企业和个人早就不敢借款了,房地产也就早降温了,物价也不会上涨这么高。必须承认,无论是调控房地产市场,还是抗通胀,动手都晚了。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房价和通胀的顽固性很强,必须持续地紧缩,不断地出重拳。而当房价和物价真的出现回落时,有可能面临的是“硬着陆”——经济失速和通缩。

            中国当前的通胀压力应该主要来自成本上升推动。现在必须思考单纯地依靠货币政策紧缩有没有用?如果一味地相信货币紧缩能够控制物价和房价,导致紧缩过度,经济滑坡,致使流动性从股市持续地流出,中产阶层消费能力骤减,经济转型将难以完成,消费型社会更难实现。更重要的是,紧缩的代价不是通胀打不下去,而是最后被迫释放流动性,导致物价暴涨,经济反而滑坡走入滞胀。

    抗通胀要点:鼓励农民多种粮

            如果说2010年上半年我们只是看到结构性通胀,只是房价涨、“逗你玩”等,现在则是全面通胀,主要标志就是农产品价格、资源品价格普遍上涨。

            劳动力成本大涨,加上农产品价格、资源品价格普涨,通胀的持续性和顽固性不可低估,房价上涨的持续性也不能低估。因此,控制成本推动型通胀,千万不能继续推升生产要素成本。

            按照生产要素理论,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或曰资本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这三大生产要素,今年的趋势都是价格上升,由此导致的商品价格也会是上升。

            防止物价上涨,是靠控制成本,还是靠增加产出?需要因地制宜,而当前更重要的是增加产出。比如与物价关联度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最急需的就是增加产量。

            我国粮食虽然连续7年丰收,很大程度是靠老天爷帮忙,2011年可能未必再有那么幸运。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57亿亩,但熟地少,高产田越来越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城镇周边土地变成了房地产。今年以来,我们遇到了北旱南寒的恶劣天气,农作物正在大面积地经受天灾的考验。粮食生产稍微减一点,供应就会出问题,市场炒风必然大幅度推升粮价。

            怎么解决中长期的农产品供应问题,能靠降低成本吗?我可以告诉大家,农业领域的成本“浮油”已经被吸干。中国的粮食安全隐患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农民不愿意种田,成本与售价不相等,没有一点点利润,谁还种田?更麻烦的是,为了达到抗通胀的目的,政府只能选择压低农产品价格,更加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是坚决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以达到抗通胀的目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为了鼓励农民多种粮,多生产农产品,必须全面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以顺应农业物资和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趋势。我赞成后一种意见。

    经济转型实质是提高劳动力价值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同时也导致煤、石油、天然气和交通运输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暴涨,基本达到了“与世界同步”。目前唯有两个短板急需与世界接轨——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值。

            未来的30年,中国经济需要转型,需要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需要从靠制造业拉动经济,靠基础建设拉动经济转型为靠内需拉动,靠消费拉动。说白了,就是使工资涨幅适度地超过GDP涨幅,大幅度地提升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与世界接轨。而城市劳动者收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增加,农产品价格还得上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指出,未来5年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幅度应该与GDP同步。北京市最近出台的政策则规定“企业效益增加,必须给工人涨工资,否则要重罚”。可以预见,2011年的一线劳动者收入,包括公务员收入都会上涨,局部将是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推升通胀的  “主力军”。遗憾的是,我们的货币管理当局至今对这个形势仍然没有足够预期。

            经济转型要靠创新,但劳动力价值差距太大,肯定妨碍创新,尤其是在劳动者收入水平长期低于GDP增幅的情况下。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流动性必须跟上。如果考虑到目前农业劳动力的价值更低,种地早就不挣钱,农业成本上升就不可避免。我们看到,这几年土地的流转承包费用已呈逐年上升态势,说明有人已经看重农业投资的潜力。可以预计,农业人工成本将增加,粮食生产也将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高成本、低价格,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继续干预农产品价格,只能使种田人越来越少,最后是报复性上涨。

            我们必须冷静看待当前通胀形势、通胀结构以及未来推升通胀的主要动力。物价上涨是肯定的,问题是不能让它暴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劳动力价值都要大幅度提高,成本推升通胀是大势所趋。解决物价上涨的办法不是压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不是一味地紧缩,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引导合理消费和理性投资。单纯靠紧缩流动性来达到控制物价和房价上涨的想法不仅是幼稚的,也是会误事的。

            让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和物价“一起飞”,然后让股市也飞起来,吸收流动性,这可能要比一味地紧缩和控制物价更管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多重压力催生中国年节“恐归族”

    下一篇

    兔年12星座“投基攻略”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