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郓城134座小型泵站过半报废 设施老化无力抗旱

    每日经济新闻 2011-01-19 05:24

      菏泽,这座古时因济水和菏水汇聚而命名、因水而生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缺水的窘境。在过去的近5个月时间里,200年一遇的特旱“灼烤”着这里,750万亩农田受旱,波及全市下辖的8个县域。

      昨日(1月18日),天气照样晴好,这对于当地人而言,却并非心之所愿,眼看麦苗趋于枯黄,期待降雨或降雪的愿望愈加强烈,却一次次失望。坐等“苍天开眼”未遂,想到自救,但经年累月未予使用的抗旱水利设备,早已失去功用,老化、报废、带病作业……当地农田水利现状堪忧。

      放眼整个华北黄淮大旱区域,水利设施短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水利欠账威胁粮食安全,我国必须要对小农水建设机制进行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呼吁。

      水利设施因污染而废?

      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聊城出发,一路深入鲁南特旱区,发现用于抗旱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未能发挥作用。

      在山东郓城县水利局,记者获得一份该县的农田水利现状说明,称全县的抗旱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标准低、损毁严重、渠系配套差,抗御干旱的能力低。

      记者调查发现,导致当地水利设备损毁的一个原因是,灌溉水源遭到污染,引水渠多年不用,于是多数渠段被有意或无意填埋。

      郓巨河位于郓城县城东侧,流经多个村庄,全长47.9公里。在往年,这条河流两侧的村子,农田灌溉大都使用此河河水,每个村子掏挖而成的引水沟渠,一条条伸向郓巨河并不丰腴的肌体。然而现在,这些“毛细血管”全都梗塞,早已弃之不用。张官屯村支书张新民说,“有两年时间没用了,河被污染不能浇地,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机井。”

      周核村一位周姓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冬天好点,夏天时在距河边200多米远的地方,都能明显地闻到臭味,这主要是上游化工厂造成的污染。

      记者从北往南,沿着这条河流大约走了4里,沿途都可闻见恶臭。河床上面,乌黑浓稠的河水凝结成冰,干枯低矮的水草中,渗出一层像碱一样的白色固体。

      这绝非孤例,东明县水利局一位负责人也称,“现在污染很重,河水没办法使了,因此原先的引水设施就成了摆设,时间长了就报废了。”

      在张官屯,记者看到自西向东延伸的输水沟渠,上面被村民堆满了草垛,有些地方填平后种上了麦子。在东明县董庄村,输水渠里倒满了生活垃圾。

      郓城完好泵站不足两成

      菏泽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科负责人耿廷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今的抗旱,主要是以引黄灌溉和机井灌溉相结合,即“以井保丰、以河补源”。

      但在东明县水利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一工作人员看来,这样的抗旱原则并不可行,一是机井数量有限,二是补源很慢,因为地下水位现在很低,而且设施不完善。

      以郓城县为例,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该县有小型泵站134座,其中完好19座,占总数的14.18%,带“病”运行40座,已报废75座。

      从运行期长短分类,其中已运行11年至15年的有17座,已运行16年至20年的有38座,运行20年以上的有79座。运行15年以上的泵站占总数的87.3%,带“病”运行和报废的泵站占比为66.2%。

      资料称,“这些泵站大都建于上世纪60年代,管理落后,操作不到位,维修不及时,泵站不能正常工作,很少达到设计效益,设备老化失修严重,现在的设备大多已是淘汰产品。”

      同样的情况还有机井,“郓城县有机井12869眼,其中配套机井12197眼,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长时间运行,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18日,记者在距东明20里外的董庄村,发现田间地头有一些直径约50公分、深5米左右的水井,当地村民说,这样的井,用了快20年了。

      这些毫不起眼的水井,在河水被污染、其他水利设施靠不住的时候,承担着灌溉的重任。事实上,处在华北腹地的菏泽,干旱屡屡光顾。2009年冬天,菏泽遭遇30年不遇的旱灾。

      既如此,水利设施缘何落伍近半个世纪?

      东明水利局一工作人员称,“防洪一条线,防旱一大片,旱灾其实比洪灾更具危害性。但由于抗旱是慢性病,周期性强,以至于个别地方的相关部门对抗旱不大重视。”由于洪灾涉及到人身安危,因此对于防洪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防旱,所以用来抗旱的水利设施,这么多年基本上就没有投入。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亦是原因之一。郓城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亓玉川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抗旱资金紧张,包括打井、维修水利设备、引水工程等等,都需要大投入。

      耿廷柱也坦言,水利设施的修复没有专项资金,同时牵涉到千家万户,地方财力有限。

      相关新闻

      1/5冬麦区受灾 旱情再持续恐减产一成

      每经记者 何珺 发自北京

      国内小麦主产区遭遇干旱天气已有数月,受灾面积接近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5。“如果到3月份还不下雨,很可能会减产一成左右,从而影响今年的小麦价格。”专家表示,未来两个月是否降水,将直接关系到今夏小麦的产量和价格。

      中央气象台18日发布的消息显示,未来10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较少,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区仍无降水,旱区旱情将持续或发展。

      上月末发布的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4亿亩。“目前6000多万亩的受旱面积,已接近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5。”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告诉记者,在山东和河南等地,冬小麦受旱面积已占到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此次干旱加剧了小麦减产预期,因为我国小麦主产大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其生产比例分别为29.7%、19.8%、11.9%、11.4%及9.7%,而河南中部部分地区和山东局部地区已达特旱等级。

      谈到旱情对今年小麦产量的影响,中华粮网小麦分析师卢峰表示:“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但山东部分地区已出现死苗现象,如果到小麦返青前(一般在3月前后)还不下雨,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马文峰和周思然也都表示,是否会引发今年小麦减产主要看后期天气状况,若干旱持续,很可能减产一成左右。

      在近期政策面稳定物价、控制农产品价格的预期下,小麦市场行情并未明显波动。据中华粮网监测,1月13日的小麦收购价格和一个月前几乎持平,现货市场上暂时没有受到此次旱情的影响。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上一篇

    中国形象高调亮相

    下一篇

    中小企业再划型 拟纳入微型企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