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发改委“反目”实际是食用油企业到底为什么停产。媒体“有录音有证据”说明“停产”是因为“倒挂”。但发改委经与企业核实,得到企业的答复是“停产”因为库存太充足。
宛霞
12月14日,发生了一件大事件。
这件事有序曲有过程有追踪有细节,发生在国家发改委身上的这件事比大部分该委给的通稿更像新闻。
说起来简单,表象是发改委的辟谣被媒体“反辟谣”,深层一些的涵义是发改委部分失去了辟谣的话语权。
“四天三辟谣,发改委管理通胀预期”,今年五一假期后的一天,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稿件,罗列了发改委在官网正式刊发的三则对于媒体报道的辟谣。
媒体报道集中在绿豆等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些报道被发改委称为“炒作”。
起题目的时候,灵感忽至,我写下了“四天三辟谣”。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五字”“写作体”在今年几度被众多媒体记者使用。
最广泛的运用是在进入十一月,发改委连发九文,表态“通胀可控”。
发改委今年以来,辟谣已经辟惯了,其辟谣的公示也已模式化。以至于不少记者同行问我,发改委对新闻报道把握得这么细致,反应如此神速,他们多少人在做新闻监控?总得有十个八个,一刻不停的盯着网络吧。
而发改委13日发表的一个常规辟谣,未料在14日引发两家媒体勇于“挥起大棒”,利用自身的传播力对最强势部委“反辟谣”。
媒体与发改委“反目”实际是食用油企业到底为什么停产。媒体“有录音有证据”说明“停产”是因为“倒挂”。
报道被广泛传播则是实在与公众对通胀的感受相似,原材料、人工成本都在上涨,终端价格却被“管控”,企业的亏损似乎“合情理”。
但发改委经与企业核实,得到企业的答复是“停产”因为库存太充足。
发改委并未提及“有录音有证据”。
“孰真孰假”的真相,我无法做出判断。
对于一个最终“九成九”会不了了之的事件,我是旁观者织围脖的心态:围观。
但我知道记者可能会为制造轰动效应“夸大其词”,企业亦可能怕被部委“找麻烦”而不敢承认事实。
可我真的担心。
除了我自己的工作生活,吃穿住行,我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担心。
我希望发改委“有证据有录音”地说服我:放心,一切尽在掌握。
正因为我不知道真相,我更担心。
曾用一天时间,与一位棉农聊天。细致的询问他棉价飞涨的今年,收益如何?棉价被“调控”后,感受如何?
棉农说,收购棉价比往年高,但是整体受益却是持平的,并没有获得暴利。
因为成本也高,而且产量在减少。
棉农还说,有这个可能,如果继续限制价格,明年棉花会在前几年减产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减产。
因为与猪肉的处境相似,棉花被当做了一个物价走势的“代表”。
我想,出头鸟的结果,你知道吧。
这个棉农所在的棉花群里,有人说,棉价被盯死,市场调节的力量小于行政干预。当种什么都比种棉花获益高时,最后就没人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