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含义比较多,但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偏紧的。”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紧缩的前提是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所以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整体来看上半年会较紧,打压通胀,下半年可能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会有所放松。”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从“适度宽松”到“回归常态”,近日来央行领导人在各个场合的密集表态,暗示着我国的货币信贷政策转型已经悄然启动。
虽然不知道央行手中的牌将按何种序列打出,但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无疑是其核心目的。
央行人士密集“吹风”
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在参加一个论坛时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新形势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杜金富表示。
事实上,近日多位央行官员都对货币政策发表了看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此前表示央行一直对物价、流动性、经济增速等经济指标保持密切关注,会根据形势的不同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他指出,央行时刻关注整个国民经济的态势,在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后,监管层对于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始终如一。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曾表示,应对发达经济体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她强调,央行将“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
11月30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发表 《再论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指出应该“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好通胀预期。”他表示,“现在大家说的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他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并建议建议改变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这样,既有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也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稳健”结果可能偏紧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8年,央行一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自2009年至今,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一直是“适度宽松”,但在今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 “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2003年以来,“常态”的货币口径是宽的。但某些时间段是极宽的。回归常态,是回归常态的“宽”,而不是意味着货币口径的“宽严”尺度的逆转,“我理解的常态是,未来的货币条件要能维系当下人民币资产的估值水平。”他表示,这是因为宏观决策者不希望看到资产泡沫的刚性破裂,因为随着人民币资产估值下沉,土地市场将落入谷底,政府平台债务将演变成银行的幽灵,而使得整体信用陷入收缩,因为中国银行信贷的90%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经济有可能失速而硬着陆。
“稳健的含义比较多,但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偏紧的。”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表示,紧缩的前提是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所以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整体来看上半年会较紧,打压通胀,下半年可能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会有所放松。”
或将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
杜金富于12月1日指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并未作出进一步解释。
盛松成在文章中称,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必须考虑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盈利及其与监管政策的衔接情况等。从历史上看,1998年以前,我国银行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曾经高达20%(法定准备金率加超储率)。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为了抑制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中央银行除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法定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工具外,还应该积极研究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进行调节,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也是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避免风险积累、保持金融稳定的需要。”
在上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很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中国加强宏观审慎政策的工作重点。”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