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刘煜辉:中国收货币真那么痛苦吗?

    2010-11-25 01:02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中国治通胀为什么要收货币?很多人疑惑,收货币能把老百姓关心的菜价、肉价摁下去吗?直接看上去,两者好像没有多少联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看中国从货币到物价通胀的传递逻辑:货币-资产泡沫-物价。可以看到,这中间隔着个“资产”,是资产吸纳了大量多余的货币,然后开始向物价的各个领域扩散。

            土地、地产价格的飙涨直接推动人工价涨,特别是蓝领工人的工资涨,经济学概念叫“生存线压力”,因为低端收入者的劳动报酬大部分要应付日常生活的开销。

            农产品价格趋势涨,也是因为人工价涨,务农的报酬受城市务工报酬牵引而涨价  (这是经济学机会成本的概念),同时农产品从出土地到城市卖场的中间流通和服务环节,需要涉及大量人工,这些人工价格都是在涨的。

            城市服务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是中国式通胀的最主要动力,而它们背后都受到资产价格的驱动。所以,我们说,中国收货币不是直接作用于物价,而是作用于货币到物价的那个中间环节——资产泡沫。

            在当下,中国资产泡沫摁下去了,物价通胀的压力自然就解除了。反转过来讲,如果不收货币,人民币资产泡沫还要长时间存在,那么中国通胀的压力可能也是长期挥之不去的,即便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来压制。通胀无非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而已,如短缺(供给减少)。

            收货币,中国经济不可避免要减速,因为随着人民币资产价格下行,信用一定是现减速态势,而中国银行体系90%的信贷,都是以人民币资产抵押品投放的。中国经济中总是存在很多新奇的说法,这些说法往往又多是似是而非,让人难以识辨。而在我看来,经济下行未见得对就业构成多大的威胁。中国经济的速度从来靠的是投资和重化工,而这一块与就业关联不大。

            速度下来了,流动性潮水退去,中国的商品价格将大幅下跌,反而增加制造业部门竞争力。它们是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坏,有更多的机会雇佣更多的人,而不是被成本逼着用机器替代人工。

            中国经济的制造部分抗击打的弹性其实很大,受损的其实是资产部门(地产、银行和大型国企)。这些部门本来就该为中国经济转型支付成本。

            我一直认为,中国政府在平滑经济减速的痛苦的作为空间很大。其实道理都是很简单,只要破除垄断,通过减费减税(我以为,在中国现阶段减费,特别是政府减少企业代缴的社保费部分,远比减税对私人部门作用大;增值税体制下,减税有利于资本密集型的国企部门,减费直接有利于吸收大部分就业的私人部门),就能把社会化大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的后三个环节的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都属于大服务业部门),极大地解放出来,激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就业的集群式迸发。

            反转过来,随着家庭财富日渐殷实,随着财富开始从政府和国有部门流向家庭,高悬的资产泡沫也就有了软着陆的可能。做实泡沫不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吗?

            中国收货币真就那么痛苦吗?关键取决于你想不想解决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人民币升值 诱惑外资回归楼市

    下一篇

    7家银行或被列为系统性重要银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