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年内三度“价涨量跌”楼市现调整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1-11 09:11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时隔5个月,楼市又现“价涨量跌”。

      国家统计局昨日(11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278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1.2%,而同期,商品房价格环比上涨0.2%。这是今年第三次出现“价涨量跌”的局面了。

      “价涨量跌”通常被认为是市场调整的信号。上一次出现这种局面,还是在“国十条”出台之后的5月。那以后,楼市进入持续3个月的盘整期,房价也一度下跌。

      分析认为,“新五条”之后出现价涨量跌局面,或意味着新一轮调整的到来。但由于企业的资金面仍然宽松,短期内降价的动力不足。

      第三次价涨量跌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继续收窄;环比上涨0.2%,涨势已保持两个月。

      在“二轮调控”的作用下,成交量的降幅十分明显。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278万平方米,比9月份减少1167万平方米,降幅达11.2%;销售额5076亿元,环比下降7.7%。

      这是今年市场第三次出现 “价涨量跌”的局面,此前两次分别出现在4月和5月,恰逢“国十条”引发的“首轮调控”之时。其中,5月房价的环比涨幅也是0.2%,但成交面积下降了15%之多。

      “价涨量跌”是否意味着市场调整将至?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价格出现变动之前,成交量通常先作出调整。他认为,促成本轮市场调整的直接因素就是“二轮调控”。

      9月29日,多部委出台进一步调控市场的“新五条”,内容包括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调至30%,暂停发放三套房贷款等,政策力度在“国十条”的基础上继续加码。此后,加息、暂停购房利率优惠等政策陆续出台,被称为“二轮调控”。

      陈晟认为,受此影响,未来几个月,市场可能重复今年5~8月份的走势。历史数据显示,在5月份房价上涨0.2%之后,市场就进入3个月的盘整期,6~8月份间,房价累计仅下降0.1%,此后又掉头上行。

      短期降价动力不足

      事实上,即使经过更严厉的“二轮调控”,短期内房价下降的动力仍然不足。多数受访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受销售火爆的影响,企业的资金流仍处于宽松期。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2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1%;销售额3.70万亿元,同比增长17.3%。陈晟指出,如果未来两个月仍保持去年同期的成交量,今年的销售状况就将超过去年的历史峰值。

      公告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万科、恒大、SOHO中国等多家大型房企均已完成全年销售任务,销售额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虽然经过两轮调控的‘洗礼’,但对企业来说,今年仍是不错的年份。”陈晟说。

      来自北京中原地产的分析认为,企业的资金状况尚未到最吃紧的时刻,加上通胀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房价不会出现大幅下跌。在对需求的强烈抑制下,成交量会继续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10个月,房企本年资金来源56923亿元,同比增长32.0%,增幅自今年1~2月触顶之后,已连续第8个月回落。资金趋紧已是长期趋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紧张局面,在此期间,房价将以盘整或小幅下跌为主基调。

      流动性或继续收紧

      在以“加大供应”为政策着力点的调控下,政策效果有可能在明年得到体现。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6683亿元,增长33.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1%。同期,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均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为13.18亿平方米,同比涨幅达61.9%。陈晟表示,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市场供应将逐渐增加,截至明年下半年,供应量将达到较高水平。杨红旭也认为,未来半年间,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将加重。

      土地市场的变动也颇能反映这一趋势。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2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6.2%;土地购置费8006亿元,同比增长79.2%。供需平衡被认为是未来市场趋稳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趋势下,出台更严厉政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针对近期风传的“限价令”,陈晟向记者表示,在供应量持续加大的基础上,中央不太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价格。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360、QQ被“强力兼容”腾讯或向奇虎索赔

    下一篇

    叶檀:提高存准率 “纸老虎”再遭一闷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