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海陆重工:抢食“余热锅炉”680亿盛宴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1-02 13:38

      每经记者 曹晟源 发自张家港

      10月25日,阴!

      刚刚下过雨的张家港气温骤降至15摄氏度左右,大风此时不甘示弱地刮向每一个路人,宽敞的人民西路上行人都纷纷裹紧自己的衣服。

      但是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人民西路1号的苏州海陆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陆重工)(002255,SZ)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包括海陆重工在内的国内众多节能环保企业正在摩拳擦掌,力图驶入快速的企业发展之路。

      实地探查工人忙碌 高管奔波

      虽然张家港的天气很冷,但是完全没有影响到海陆重工积极的工作热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没进入厂区大门,一阵阵机械的轰鸣声就已经传入耳朵。进入工厂,两排占地面积不小的生产车间,不时有工人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厂里这段时间挺忙的,目前车间里正在做的大部分都是国外订单。”下料车间的小王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公司目前的生产状况,“每年的这个时间段我们都很忙,并且相比来看,我们今年比去年要忙得多。”

      生产车间内,无论是送料的还是下料的工人都是一副忙碌的神情。不仅仅是生产车间一片忙碌,办公区域的工作人员也处在高度紧张状态。沿着直通厂区大门的道路走到底右转,就是海陆重工的办公大楼,记者看到此时一个给办公室送材料的工作人员一路小跑冲进楼内。

      记者不经意间也加快了脚步,快速进入办公楼内,发现室内的办公人员也大都如此,忙碌着手中的工作。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的高管也因为良好的市场前景,意向订单随之增多,大部分都在外面奔波。

      “现在徐总(海陆重工董事长徐元生)还在外面开会,我们的几个销售副总也都在国外盯着订单。”剩下“看家”的公司董秘办证券事务代表无奈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情况。

      公司近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个季度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为9826.79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85%。业绩的增长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公司所有人的忙碌都是为了什么。

      而在这一片繁忙景象的背后,浮现出的正是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节能环保企业未来面对的广阔市场前景。

      广阔前景余热锅炉市场空间约680亿元

      “我们公司主要产品是余热锅炉。和常规锅炉不同,余热锅炉中不发生燃烧过程,也没有燃烧相关的设备。余热锅炉与燃气轮机配合,燃气轮机的排气温度约在500~600℃,进入余热锅炉,加热受热面中的水,水吸热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再进入汽轮机,完成联合循环。所以,不会产生过多的碳排放,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海陆重工证券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

      在10月18日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将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实际早在2009年12月,工信部就已经推出 《钢铁企业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超过50亿元,在全国37家重点钢铁企业对82台烧结机推广实施烧结余热发电;2010年4月,国资委明确要求将节能减排纳入大型央企负责人考核体系,预计将推动余热利用加速发展。

      而未来5年,国内余热锅炉市场容量巨大,大约有着280亿元,国际市场约400亿元,合计约68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同时余热锅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并且国内企业已经成功开拓国际市场,海陆重工海外的市场也占到了公司的相当比例。有券商预计,国内余热锅炉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分享国际市场。

      不仅仅是公司的余热锅炉项目,海陆重工另外一项收入来源于核承压设备加工业务。实际上,核电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其设备生产受到国家节能政策与环保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在当前大力发展新能源政策的背景下,核电行业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临问题环保技术人才的缺失

      海陆重工针对目前广阔的市场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在2010年的半年报中,公司透露,“完成从原来依靠设计院进行设计,单一制造的基础上向自主设计迈进,逐步实施从设备制造商向成套产品的设计、制造总包商的战略转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节能环保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却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节能环保方面的人才正面临着相当大的缺口。

      有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人才市场上具有丰富经验的环保技术人才并不好找,一来人才基数本来就不大,二来行业内人才相对稳定,行业间人才的流动又有着技术瓶颈。

      据业内专家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范围内需要约50万的环保能源产业人才,但是当前我国专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仅7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4万余人。

      当下有两大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大,一是节能技术人才,即有过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可独立设计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则是技术管理人才,需要对产业中某个专项领域有深刻认识,又具有市场运作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仅在上海这样的专业管理人才缺口就近10万。

      而海陆重工在2009年年报中也透露,“在公司快速发展的道路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生产计划的组织、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公司现有的人才已经明显不足,并严重制约了公司今后抢占技术制高点、抢占市场的步伐。”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突围外资封锁 英威腾逐鹿1800亿变频器市场

    下一篇

    新兴产业航海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