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一次加息摁不住通胀预期 结构性通胀需结构性应对

    2010-10-21 01:25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并泛滥着的大背景下,在中国货币发行差不多是全球第一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粮价被长期压制已经积累了巨大市场上涨能量的大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粮价上涨的持续性、甚至是报复性上涨几乎是肯定的。是否会由此引发通胀预期失控,带动更多商品轮番上涨,则是令人担心的。当然,更让人纠结的是中国央行会不会选择加息,会不会连续加息,能不能恢复正利率。10月19日晚间,我们看到中国央行果然加息,以前反对加息的意见,现在是值得反思的。

    有限度加息  四两拨千斤

      19日晚上7时许,中国央行宣布加息: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各加0.25%。很多人说出乎意料,其实,我在上周末和本周一发表于  《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预测了9月CPI超过3.5%,可能达到3.8%,由此担心被迫加息很可能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选项,而时间点就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高层领导聚会之后。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除了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还会统一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是否需要加息的看法。而小幅度的、对称性的加息,意在警告通胀预期,同时也有希望中国经济小幅减速的内涵。

            我注意到,在中国央行宣布加息之后,全球股市暴跌,非美货币暴跌,石油、黄金、大宗商品也暴跌,显示出中国小幅度加息的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既警告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投机客,也维护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同时暗示,人民币会加快升值速度。

            有分析人士说,中国央行加息会刺激美国将汇率操纵国的帽子扣到我们头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预计恰恰相反,考虑到中国央行加息的决定来自于最高层,因此加息与人民币汇率应该是同时研究的。而15日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应约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盖特纳财政部长通电话后,美国财政部就宣布延期公布汇率报告,说明中美高层保持着深度的默契。高层有默契,就不会出尔反尔。中国有限度紧缩,美联储有限度地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人民币稳步升值预期不变,而且可能加快一点,美元保持中长期稳定的趋势也不变,中国还要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不会打货币战、贸易战。当然,美国政府需要说服国会,不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参议院最好不要通过众议院那个汇率制裁法案。

    农产品涨价  谁得了实惠?

      中国央行决定加息,意在警告通胀预期,但必须明确,通胀未必全是坏事,关键是不能形成奔腾式通胀。我们知道,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胀预期上升,直接因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背后因素复杂,既有客观需要,也有炒作成分,进入四季度,炒作成分可能加剧。

            粮价上涨是必须的,但持续过久的上涨,尤其是目前开始抬头的“抢粮之战”以及在商业环节的囤积居奇,很可能被炒家利用,而且有些人本身就在恶意炒作。对这些人必须警告,警告的方式岂止是加息?

            炒作需要题材,而今年粮食市场的确不乏题材,而最大的题材就是粮食大面积、国际性的减产。在今年我国夏粮收购之前,国际炒家已经在布局大炒一把中国的农产品,果然后来中国的夏粮减产了大约2%,国际小麦价格则一度上涨50%,中国小麦收购价也上涨了15%以上,零售价上涨了30%。临近秋粮收购,虽然国际炒家预言的中国秋粮减产很多的题材已经破灭,但国际炒家利用全球粮荒题材,故意地制造紧张情绪,还是要炒一把中国秋粮收购价暴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警惕。

            此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在8月CPI数据公布之前,曾经到东北调研,基本弄清楚今年秋粮肯定丰收。但是,我仍然担心,丰收之后农民是否增收,粮食大幅度涨价,农民能得到多少实惠。

            根据我的了解,截至9月,东北玉米收购价仍然是稳定的,每公斤玉米1.2元,低于国际市场。必须指出的是,收购价与零售价之间差价过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少。比如,农民卖玉米每公斤得到1.2元,而北京玉米零售价却差不多是每公斤5元,高出3倍,商场里卖的窝窝头要比白面花卷还贵。联想到大蒜价格飙涨到平均16元/公斤时,商家给农民的收购价仅仅是8角/公斤,价格相差20倍,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农产品的大幅度涨价,绝大部分与农民增收无关,很大程度是商业环节的问题,的确存在炒作,而且有些是恶意炒作。因此,在我看来,当前的通胀预期很大程度是结构性问题,不仅是商品结构,还包括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制度结构。起码是商业环节利润太高,收购渠道复杂,存在炒作土壤。农民几乎没有分到一点点商业利润,他们与城镇居民成为粮价暴涨的受害者。

    农产品被“炒”早晚出大事

      近些年以来,农产品收购包括粮食收购,渠道已经多元化了,这既是好事,也是隐患。

            竞争者多了,可以给农民让利,城镇居民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农产品。但是,在粮价还要大幅度上涨的舆论作用下,收购者再多也是一股劲,先把粮食抢到手,不怕价格抬起来,因为一定可以卖出去。这种心理和市场氛围,导致非常多的资金蜂拥至农产品收购领域,包括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温州  “炒房团”。最近有报道称,大批温州人涌入新疆,将棉花现货价格炒高了近一倍。现货炒高了,炒家会不会亏?不会,因为他们信息更灵,早从期货市场赚了回来。期货与现货联动,大兵团、立体化、国际化炒作,这是国际炒家和大批“炒房团”的新招数。这种“以小搏大”——保证金交易,小投入,大收获的新方式,很可能正是农产品价格被哄抬的祸源。

            必须承认,农产品价格该涨,但不能这么涨,不能爆炒。对恶意的炒作,需要当头一棒。目前数据显示,俄罗斯粮食因大火减产,巴基斯坦粮食因洪水减产,美国稻米生产协会则在12日表示,今年该国稻米产量要比预期至少减产10%,这个因素很可能将国际米价再度推高30%——美国去年是全球第四大稻米出口国。国际上很多国家的粮食减产已成定局,这也是国际炒家、中国炒家敢于在农产品上下大赌注的原因。

            目前我最担心的还是国际粮价市场波及影响我国秋粮收购,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如果中国广大农民知道国际粮价在暴涨,他们将尽量避免低价卖粮,加上很多企业参与抢收农产品。一方面惜售,一方面抢收,如果被媒体炒作,投机客就会蜂拥而入,粮价上涨局面有可能失控。

    结构性通胀  结构性应对

        针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多经济学家主张采取加息手段,认为要连续加息,大幅度加息,让利率走在通胀前头。但我一直以为,做不到,加息一次给予警告,连续加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连续加息会引起热钱流入推高通胀,也可能伤及无辜。

            怎么办?既然可以适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也可以相应地容忍稍多的流动性。必须承认,流动性过剩并泛滥着,将是一个长周期、国际性的经济现象。我坚持认为,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管理流动性,要防止出现奔腾式的通胀。

            幸好,我们还有很多综合手段可以使用,当然不是加息。比如出台严格限制公款消费的廉政措施,再如严格限制公车使用,汽油消费一定可以减少;同时人民币适度升值,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国际环境,又可增加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多买些资源品。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物价稳定。

            管理流动性,不能完全靠紧缩,疏导流动性(手段)要放到紧缩(手段)前头。目前能够起到疏导流动性作用的莫过于股市,股市适度地上涨,有利于吸纳过剩的流动性。

            除了小幅度地提高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还要结构性调整空间,比如对小额、长期存款,尤其是退休老年人的保命钱,就应该较大幅度地提高利率。具体来说,就是存期3年以上、每笔5万元以下的存款,可以做结构性调整,适度提高利率。对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额外地提高他们的存款利率。同时,要明确地对低收入群体,尤其是退休职工、特困家庭进行物价补贴。当然,通胀超过5%时,还得加息。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加息后纽约金高位回落 市民淘金热情未减

    下一篇

    资金链突遇加息“大考”民营房企或掀抛售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