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采访手记:折腾尚需时日

    每日经济新闻 2010-10-17 18:18

    宏观部 李泽民


      1.2万吨二氧化碳,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天津会议期间的排碳总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出资人民币375万元,在山西昔阳、平顺等县营造5000亩碳汇林,将需10年时间才能将这些二氧化碳吸收完毕。

      六天的时间,近200个国家在梅江会展中心,通过600多场会议,或激烈、或温吞地进行着博弈,到头来,抱有希望最大的国家,可能失望最大,以至于到后来的闭幕会上,有国家为了文件中一个小小的方括号被删,而举牌抗议。

      往后顺延多年,或许谁也没曾料想,这个星球上彼此好感的、陌生的,甚至交恶的国家,坐在一起,开始一场不休不止的、要通过大量排碳的会议而促成各个国家减碳的诉求。
    哥本哈根让人沮丧不已,曾经意图在气候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欧盟,这一年来选择了唯诺。有着一脸大胡子的美国谈判代表潘兴,无论在今年德国伯恩的三次会议期间,还是在天津,依旧有点桀骜地说辞,极力推脱减排的责任。

      可怜诸如图瓦卢等这些小国,在即将面临被海水吞噬的糟糕境遇下,自己在气候谈判中发出的声音羸弱无力,就像在7日的盘点会议上,提出的一点要求直接被否。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关键期站出来,拍着胸脯喊上两嗓子。

      欧盟没有、美国没有,中国也没有。就连77国集团的发言代表居然是也门,言毕,一个个集团的说话都被固化了模式,首先是:我赞同某某、某某、某某集团的发言,我认为COP16应该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等等。

      和来自孟加拉国的某NGO负责人聊,他眉飞色舞地说,这就是全世界的大Party,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担责,那么会议将会一直下去。明年南非如此、或许在汉城会议也如此。

      穿行在一个个会场,或许鲜有人觉得这是为未来地球的命脉,提供一个发展的指南或者开注一剂良药。发达国家没有新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再怎么声嘶力竭,达成一个折中的方案,都会显得困难重重。

      每天一大早,通过安检然后走到材料放置区域,了解昨天都发生了什么,你会发现就那么一些词语,被颠来倒去地说来说去。各国都在谈论平衡的一揽子,可是打了六天的口水仗,到头来连何谓平衡没弄清楚。

      寄望夯实坎昆地基的天津会议,就这样一天天在失望中临期。会场内外,一天天地清冷下去,人们热盼着能出现哥本哈根会议那般,政府、媒体、NGO三股力量搅得火热的场面没有出现,更别说上次有人混成政要,接受丹麦首相的宴请了。

      当三位印度的拾荒者出现在会场,打着“no time to waste”的标语,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时,没有多少人能注意到他们。这种无声的表达,淹没在那些冗长的会议中,来自各地的人们似乎习惯了这些。

      采访某位与会专家,他说那些在显示器上写着closed的会议,其实听与不听无甚差别,因为在关键问题上,现在还形不成一个具体的意见。包括有些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人们,对全球暖化有着不同认知。

      一个让人玩味的细节是,当国内某NGO负责人在洗手间里,用一张抽纸的边边角角吸净手上的水滴时,某国的一参会人员哗哗地一连取出三张抽纸,在手心中攥了攥就将纸扔进垃圾箱。

      不同国别、不同肤种的人们,对于节能减排的细微差别,可以管窥到谈判之路是何其遥遥,包括共同愿景、适应、减缓、资金技术及能力建设,这些方面的分歧不出所料地被放在了坎昆,于是有人说,年底COP16的压力被放大了数倍。

      注定这是一场暂时还不能望到头的战役,一次关乎这个星球体温的“争吵”,还将继续。当闭幕式上,格林纳达、秘鲁、委内瑞拉、沙特、玻利维亚等国,有些垂头丧气地一遍遍表达失望之时,主席台上UNFCCC的执行秘书,缄默不语。

      没有那个国家愿意对那个国家回应什么、托付什么,似乎一切都按程式化在走,就像彩排,所有节目过一遍,有些瑕疵幕后再议。

      可是在这些耗时耗力、大量排碳的会议之后,有些国家连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不复存在。小岛国联盟说,发达国家必须在2020年减排45%。可潘兴说了,要以哥本哈根为起点,这样才能取得成果。

      因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美国宣布在零五年的基础上减排17%,这一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这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有着云泥之别。

      从去年哥本哈根在寒风瑟瑟中召开,就有全球变暖的怀疑论者,大发传单,认为这是全球的一场阳谋。如今“千年极寒”的概念胜传多日,反对气候变暖的力量愈加壮大。这为将后的气候谈判,注定会增加许多难度。

      难怪,在一些书店里摆放着柳下再会的那本反对全球变暖的书籍,书中认为:减排温室气体就是欧洲人设的骗局。当我在回京的火车上,翻看这些臆想大于实证的论调,着实不敢苟同。

      临末,想起自幼成长的位于黄土高坡深处的那个村子,这些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好些村民迁往新疆,成为不由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于是觉得气候变暖的“掐架”,还有必要,尽管胜负难料。
     

    上一篇

    美国赤字改善 未来10年年均或仍万亿左右

    下一篇

    聊点肥皂剧 美剧和生活更为接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