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吴龙贵:慈善业还“发育不良”别担心它长大变坏

    2010-09-15 02:40
    吴龙贵

            “壹基金会中断吗?”“有可能。”“会有这么严重吗?”“有,你和我,我们都不能理解的严重性。”这是12日晚,做客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的李连杰与主持人柴静的一段对话。节目中,李连杰坦言,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新京报》9月14日)

            2007年,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壹基金凭借强大的明星效应和发起人李连杰不遗余力地卖力宣传,迅速成为民间慈善的一面旗帜。事实上,无论在知名度上还是透明度上,公众对于壹基金的认可度甚至超过了官方的慈善机构,以至于许多网友听到壹基金计划面临中断的消息,都感到很突然。或许,这正印证了李连杰所说的,“我们都不能理解的严重性。”

            我对壹基金的认识,源于几个月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壹基金的评论。文章发表后,壹基金的一名工作人员辗转打来电话,感谢我对壹基金的关注,并简要介绍了壹基金的一些情况,最后还热忱邀请我到壹基金参观。

            短短几句话,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多少让我感受到壹基金在运作方面的专业以及对品牌形象的珍惜。不过,纵然有李连杰这个金字招牌,纵然有成熟专业的团队,壹基金似乎在身份上也没有获得比其他民间慈善团体还多的优势。没有独立的身份,只能暂时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如今三年约满,壹基金何去何从确实面临困境。

            考虑到社会影响力和积累的人气、资源,壹基金生存下去或许不是问题,但壹基金尚且如此举步维艰,那些没有这么多光环的民间慈善机构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3年时间里,壹基金能有这样的关注度和规模,应该说是成功的,但壹基金的成功并不代表中国民间慈善的成功,倒是壹基金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民间慈善的共同困境。阻碍甚至窒息民间慈善发展的身份瓶颈,曾经一度随着壹基金的异军突起而让人看到了一线曙光,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慈善体制的改良,没有相关法律的跟进,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

            民间机构要成为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很多业务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一是怕出现政治上的风险,二是怕万一出现贪污腐败,会容易激起公愤。这样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在慈善文化并不发达,规则意识普遍缺失的现实语境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譬如李连杰就遭到“伪善”的质疑。但正如要想一个刚刚学步的小孩不摔跤,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他走一样,民间慈善越是弱小,越应该给它独立成长的空间。两害相较取其轻,我们的慈善事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发育不良,远没到怕它长大后会变坏的时候。

            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超过900万,这个数字是中国的45倍。很显然,这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交学费的过程。而中国迟早也要走上这一步,迟走不如早走。壹基金的遭遇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一者,李连杰作为富人慈善的标志性人物,会给中国最具慈善潜力的富裕阶层以极大的示范价值;二者,如果曾经风光无限的壹基金都无法体面生存的话,那些不知名的慈善团体还有尊严可言吗?这将是给缓慢前行的民间慈善最沉重的打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百度2011校园招聘正式启动为框计算大举揽才千人

    下一篇

    行业自律难撼银保格局 险企仍靠高价“买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