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回购利率跳升 银行资金面再陷窘境?

    2010-08-27 02:40
    每经记者  贺麒麟  发自上海

            市场流动性已不似以前宽松。受新债密集发行、工商银行可转债将吸引巨额申购资金、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等因素叠加作用,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持续走高。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资金面有所趋紧只是暂时现象,长期来看未来资金面仍将趋于宽松。

    回购利率持续走高

            数据显示,周四(8月26日)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收盘上涨,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收报1.64%,较前收盘升9个基点,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1.84%,较前收盘涨6个基点。1年期央票收益率跌0.2个基点,至2.1270%;3个月期Shibor涨0.35个基点,至2.4723%。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资金面的趋紧,是由于月末因素、新债发行密集及工行可转债发行启动等叠加效应显现。

            “本来临近月底,资金就会稍显紧张。”上海一机构交易员称,月末因素再加上工行可转债的启动,叠加效应使回购利率略有回升。

            公告显示,工行将于下周二(8月31日)发行总额250亿元的可转换债券,期限6年。工行本期可转债初始转股价为4.2元/股,而工商银行A股周四收盘涨0.98%,至4.12元。工行称,本期可转债转股期为自本可转债发行结束之日起,满6个月后第一个交易日起至本可转债到期日止。

            因此,市场纷纷开始筹集资金备战该可转债的申购。“工行的可转债,机构都会愿意拿一点的。”上述交易员认为。

            国有大行中,中行的40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已于6月18日上市。此前的数据显示,中行400亿元可转债向原股东优先配售后,网上网下超额认购接近53倍。“估计这次工行可转债的认购倍数可能还要高吧。”北京一大行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此外,新债密集发行是资金面趋紧的另一个诱因。《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截至昨日,第三季度以来,财政部、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几大发债机构合计已发行债券6123.2亿元。“两个月发行债券超过6000亿元,发行规模确实比较大;不过未来的发债频率可能不会很大。”上述分析师称。

    资金面长期或仍将趋松

            对于目前的资金面趋紧会否持续,业界认为,5月底的紧张态势不会再度出现,但未来几天的资金面料不如此前宽松;长期来看未来资金面仍将趋于宽松。

            华南一知名券商分析师称,回购利率有所上升,只是暂时的现象。“下周(回购利率)可能继续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很大,长期资金面仍将趋于宽松。”

            受资金面拖累,周四银行间国债成交价格收盘稳中偏跌,中长端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成交的31只国债14涨17跌,成交总额27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量能减少近四成。剩余期限9.58年的10附息国债07跌0.09%,至101.31元,对应收益率3.20%。金融债价格亦偏跌,追随国债走势。剩余期限4.65年的10国开09跌0.03%,至100.10元,收益率2.64%。

            此外,根据央行公告,本周央行公开市场转为净回笼910亿元,回笼规模较此前有所增加。央行上周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410亿元。

            公告显示,央行周四招标的800亿元3年期央票中标利率持稳于2.65%,170亿元3月期央票中标利率亦持平于1.5704%。同时进行了3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1.57%。

            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二级市场3年期和3个月期央票收益率最新分别报2.6665%和1.7388%。

            因本周到期资金为600亿元,远低于上周的1660亿元,因此本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910亿元。央行上周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410亿元。

            上述华南分析师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3年期央票的需求较高,受到市场的追捧。“不过因为  (3年期央票)隔周发行,所以央行公开市场的隔周变化较大。”

            他并表示,考虑到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并不大,如果资金面状况太过趋紧,央行可能会趁当周没有3年期央票发行而放缓净回笼步伐。

            “在较高的通胀水平下,公开市场操作难现彻底放松,9月份实现净回笼的可能性较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保障房贷1.5年即盈利 资金源压力大

    下一篇

    多地工资协商罚则被指“绵软无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