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而立深圳的“新实验”:探索政治体制改革或成新使命

    每日经济新闻 2010-08-25 15:06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2010年7月13日,“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周年视觉记忆展览”在深圳标志性建筑大鹏展翅市民中心举行,这一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底。600多张珍贵的照片,讲述着这片土地上30年来的艰辛实践和沧海桑田之变。

      与30年前相比,如今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环境、条件和任务已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对于当下的深圳而言,怎样在第二个30年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的使命,为实现科学发展探路,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枝独秀”不再

      与国内同时代的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深圳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2009年,深圳市生产总值(GDP)达到8201亿多元,而在其他的经济特区,珠海和汕头2009年GDP均刚刚超过1000亿元,仅为深圳的八分之一,厦门2009年的GDP也仅1600亿元。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秘书长李罗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飞地经济”的成功。深圳经济的发展不是沿着一般的城市发展道路发展起来的,在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下,形成了深圳大发展。

      不过,最近几年,作为特区中的佼佼者,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从四大经济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再到刚刚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多个被赋予综合配套改革重任的 “新区”正在悄然崛起。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几个“经济特区”,到现在各种类型“新区”遍地开花,“老牌”特区的地位正被逐步弱化。而深圳更是从最初的“一枝独秀”逐步变得略显沉寂。

      而立之年的困惑

      30年来,随着深圳特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关于特区还要不要“特”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不过,每次争议都被新的探索和试验平息,成为历史注脚。

      刚刚上任一年多的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对深圳存在的问题并不讳言。他称,“而立之年”的深圳有很多成熟的喜悦,也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一是经济总量达到较高平台,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二是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三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尚未消除,改革仍有待深化。

      而一度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圳“特区精神”,也正面临逐渐淡出视野的尴尬。在李罗力看来,“当年深圳最具特色的敢闯敢干的精神已经大大衰减”。

      “现在,深圳显得浮躁,工作越来越流于表面;此外,工作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非常普遍。享誉全国的那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响彻全国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精神’,似乎都已逐步被人们淡忘了。”李罗力说。

      深圳特区新使命

      在深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面临后劲不足,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日渐趋紧,名震一时的“特区精神”也逐渐淡化的时候,三十而立的深圳应该何去何从?多位专家表示,深圳应该将精力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

      李罗力认为,“今后深圳应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他表示,深圳毗邻香港,是最早最成熟的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相对比较成熟。比如法治建设,政府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廉政公署的建设、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对政府的有效监督、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探索。

      “在上述方面,香港都比较成功,与其去学习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如学习香港,可能更有可行性”,李罗力建议,“大力支持深圳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或叫民主法治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圳如果在这方面在全国率先摸索出一套好的经验,对中国的贡献将是无可度量的。”

      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易振球强调,“正是在多年特区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综合配套改革不再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自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此作为改革路线图。可以想象,未来的中国‘新区’,将呈现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上一篇

    富士康深圳制造业的样本意义

    下一篇

    深圳角色蜕变:从“服务香港”到“叫板香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