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企业回应:这是对我们的打压

    2010-08-19 02:57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一面是对中国减排的不断施压,一面却是对清洁项目的不断拒绝。

            在对中国的水电、风电等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祭以审查的“诘难”时,联合国一委员会于近日对中国三大化工企业的碳补偿贸易要求进行审查。

            根据路透社的消息,遭受审查的企业为山东东岳、浙江东阳和山东中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依据《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消除了温室气体氢氟烃,因此,三企业要求从联合国减排秘书处取得450万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

            不过,上述联合国一委员会要求对三企业进行审查的理由是,后者在对碳排放信用的申请中,可能涉嫌造假。

    三氟化工企业受审查

            历数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诸多CDM项目的遇阻,其中主要的争议就是怀疑这些项目在上报数据方面存在“水分”。在业内人士看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作出的审查行为,“如果基于事实基础,这样的审查是应该的。”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29日,中国已获批准的CDM项目达2640个,在最新批准的43个CDM项目中,基本上全为风电和水电项目。

            而化工领域的CDM项目因其本身的运行成本压力等,发展速度缓慢。2006年,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家CDM项目企业。同年,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CDM项目企业。

            该公司在此次联合国审查之列。来自路透社的消息称,在今年早些时候,有环境组织表示,“有部分获得清洁发展机制批准的氢氟烃项目,蓄意增加其碳排放值,之后通过消除这些气体,从而获得更多的碳排放信用。”

            对此,东岳化工公司的一位牛姓经理予以否认。昨日,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东岳公司在2006年的时候将CDM项目申请下来,该项目在申请时没有任何问题,不存在造假行为。”

            作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HFC22(传统氟利昂的替代物)的生产企业之一,目前每年减排二氧化碳为1800多万吨。

            2005年落地的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借助CDM,以项目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购买“经核准的减排量(CERs)”,用来抵消其部分减排目标。

            牛经理向记者表示,已经得知了对公司CDM项目审查的消息,企业也做好了相关准备。他称,近几年来CDM项目的收益率为65%,可能也是导致被审查的原因之一。

            毋庸置疑的是,氟化工目前是CDM项目最大的受益者,我国氟生产企业参与CDM减排交易可以获得巨大收益。而受到审查的上述三家企业,均为氟生产企业。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是有相关审查程序的,其中就有保留对项目审查的权利,“如果(理事会)接到举报,就会按照其审查规则,予以审查。”

            邹骥称,这也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承诺,不管审查出来是何种结果,都需按照规则办事。因此企业应积极应对。

    CDM项目面临诸多困局

            在邹骥看来,二氧化碳排量处于世界第二的中国,对氟生产企业开展CDM减排贸易具有很大优势。但是自去年以来,CERs(经核证的减排量)的价格走低,加上CDM本身的运行压力,使得CDM项目企业并不景气。

            因此联合国的审查或对CDM项目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如何将清洁发展机制通过政治谈判确定下来,直到现在前景还不明朗,针对CDM的谈判也尚未结束。”邹骥称,正因存在许多模糊之处,企业不应抱有侥幸心理,从中作假,这不是长久之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山东中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称,“这是对我们企业的打压,公司的CDM项目不存在任何问题,审查是没有必要的。”

            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碳排放的框架协议,致使碳交易价格持续下跌。自去年末以来,价格一直保持在每吨10欧元左右。“企业应该提高自身能力和项目开发的能力,通过技术进步和改造,提高基本的碳排放额潜力,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审查。”邹说。

            据了解,上述审查使得中国三大CDM项目收到碳排放信用或将至少推迟两个月。分析师称,此举将进一步导致供应紧张,并推高碳排放信用价格。

            如今,CDM项目除了遭受审查和价格下跌、收益减少之外,也面临着审批流程过长、相关政策支持欠弱等问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操盘必读

    下一篇

    洋品牌再曝“质量门”明治乳业召回23万件奶酪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