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世界自然基金会孙轶颋:银行业应作“绿色向导”

    每日经济新闻 2010-06-25 09:40

      在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之下,充当金融杠杆的中国银行(601988)业该如何助力低碳经济?我们该如何看待金融机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银行在此间的利益点何在?昨日(6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可持续银行和金融项目经理孙轶颋从宏观层面为《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做出了分析。

      NBD:在全球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的话题背景下,银行业需要担负怎样的责任?

      孙轶颋: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可以从三方面解读:第一,银行本身的社会责任,首先要看低碳环保的概念是否具体表现,是否积极支持环保相关的公益事业,银行进行投资、融资时,有没有注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银行应该在投资中考察,对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第三,银行本身经济利益和低碳绿色经济相结合,包括支持节能减排的技术革新、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等。

      NBD:银行业可以为绿色环保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

      孙轶颋:作为银行,最大的作用就是导向作用。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控制高风险、高污染行业的信贷规模,这个过程实际就是资金导向过程。

      NBD:国内银行接触绿色金融肯定需要一个认识阶段,这种自觉意识的觉醒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

      孙轶颋:需要一定时间,因为这一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项很新的课题。从对可持续绿色金融的认识,银行业开始有了一些接触,但最初往往当作一个社会责任的话题,被写进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当中。如何从社会责任出发,扩展到风险管理的概念,再发展到主营业务,需要时间。

      NBD: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和阻力?有什么好的解决方式?

      孙轶颋:首先是能力建设问题,光具备意识还不够,专业人员、金融工具、授信程序、评估标准、相关知识、制度建设等都要跟上。还有,在市场中,银行只是一部分,需要大环境配套服务,政策的完善等。积极的合作探索、同国际组织、金融机构进行研讨交流、高层论坛信息共享、研究人员进行案例探讨都会很有效。当然,还是要有政策先行。

      NBD:目前有哪些比较出色的经验可供分享?

      孙轶颋:兴业银行(601166)走得比较靠前,是国内唯一加入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也是加入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行动计划的金融机构之一,它们目前在不停探索自身架构,研发绿色银行产品。同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许多银行虽然没有加入赤道原则,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比如工行(601398),在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发布后,不久就引入了相关的内部指引。

      NBD:银行在绿色金融框架内的角色是什么?怎样通过绿色服务帮助客户可持续发展?

      孙轶颋:绿色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三块,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银行一般来说是第一块,它在提供信贷过程中有倾向性地投入低碳产业,限制对高污染的投入,起到一个导向和杠杆作用。银行注重绿色低碳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控制经营风险、拓展盈利模式,对客户也是好事情。总之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上一篇

    G20峰会将力促复苏与新开端

    下一篇

    两巨头回应重金属污染质疑 6家企业仍保持缄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