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丝价格上涨之后,丝绸成品衣服价格有所上浮,但都只是小幅上涨,不敢涨多了。但就算如此,客流仍然比往年少了很多。”
每经记者 伍承波 曹晟源 发自嘉兴、盛泽
6月初,正是一年一度春茧上市的日子。在浙江、江苏、四川、广西等丝绸重镇,蚕茧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80%,创下15年来的新高。奇怪的是,在这收获的季节里,面对高涨的价格,蚕农脸上却难见喜色。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蚕茧价格飙涨致使生丝生产成本达到30万元/吨的同时,其市场销售价格却只有28万元/吨,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一家缫丝厂生产越多,赔得也就越多。这一局面让厂家进退两难,为此四川一些丝绸企业近日已经开始选择停产。
生丝上涨的成本为何没能在产业链终端——丝绸价格上得以消化?蚕茧涨价为何会逼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缫丝厂走投无路呢?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赴作为江南丝绸主要产地和交易基地的浙江嘉兴和江苏吴江盛泽进行深度调查,为您剖析丝绸行业“茧丝价格倒挂”的深层症结。
产业链调查
成品价格微涨致旺季不旺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蚕茧价格飙涨之后,最终端的丝绸商品按理应该最能直接反应涨价所带来的影响。为此记者前往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江苏苏州的盛泽镇。
盛泽历史上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然而记者在当地的“丝绸一条街”上却看到,沿街两旁的店铺门可罗雀。
“生丝价格上涨之后,丝绸成品衣服价格有所上浮,但都只是小幅上涨,不敢涨多了。但就算如此,客流仍然比往年少了很多。”六七月份的暑期本是丝绸销售旺季,但店主老高望着店内大量的丝绸产品,只能苦苦一笑。在老高看来,本该火热的销售旺季却进入了市场的 “冰冻期”,这确实是一件咄咄怪事。
冷风还不只是在丝绸成品市场吹,生丝市场同样是忽如一夜“秋”风来。一家在丝绸交易市场办公的纺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没有订单,生丝卖不动,都在库房堆着。为规避干茧价格上涨造成“茧丝价格倒挂”带来的损失,他们也采取了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做法。
导致生丝市场销售冷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出口。据嘉兴市发改委价格管理处负责人张全明表示,我国的蚕丝主要供出口,其中出口欧洲尤多。但近来由于欧元贬值,致使蚕丝出口严重受阻。张全明认为,随着欧债危机后续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出口几乎不可能比往年增加。”
蚕茧价格大涨肥了谁?
就在外界不断将涨价的表象和涨价的原因不断放大的时候,涨价背后的利益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而蚕农被认为是这一轮涨价中的最大受益者。
6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养蚕较为集中的浙江桐乡市同福红旗村,一位姓张的蚕农家里今年买了5张蚕种(一种计算方式),产出了500斤蚕茧,按蚕茧收购站今年收购价每斤16.5元,他们家今年春蚕的收入为8250元。而在去年,这一收购价格只有9.5元/斤。
桐乡市蒋家浜的王阿姨说,如果今年的收购价低于每斤16.5元的话,自己不准备再卖。“去年因为收购价太低,我们就没有卖,自己拿到丝绸厂委托加工做丝绸被子去了。”王阿姨说,如今家里盖的全都是蚕丝被。
王阿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季每张蚕种的价钱是42元,喂养一张蚕种的桑叶要用掉了两包肥料,250元;杀虫剂一瓶,10元;3项成本共302元。除去电费等其他成本,每100斤蚕茧最多赚1000元。如果自家桑叶不够需要买桑叶的话,只能赚600~700元。“养蚕花的心思太大,受天气影响也大,还不如种菜赚钱,而且还省心、没什么风险。”
江苏吴江盛泽镇七星村九组的朱阿坤也有同样的看法:“说实话,今年的收购价格和去年相比,每一担确实要多出300元左右,但今年物价飞涨,买所有原材料都要多出很多钱,请的几个工人成本也提高了。这样算下来,我还不如我去附近的工厂打工挣得多。”
一位常年在盛泽负责分发种子的技术员给记者算了这样的一笔账。以朱阿坤今年养了3张蚕种为例,由于收茧的工作必须要在3天之内做完,所以需要雇人来帮忙收茧,按照每天每人100元计算,这3天就要花费900元钱。而桑叶也需要专人来看护管理,2亩多也要花费1000多元。这样算下来,朱阿坤能拿到手的利润其实已经微乎其微。
蚕农是否可以再观望观望,等价格合适后再选择出售呢?“我们也想等个高价,但却等不起啊。”朱阿坤无奈地表示,蚕茧收下来后若不在3天之内出售,新蚕蛹将破茧而出,到时想卖也没有机会了。据了解,盛泽目前收购蚕茧的缫丝厂都是私人企业,由于定价权并不在朱阿坤等蚕农的手里,“利润应该是给这些私人老板拿走了吧。”朱阿坤认为。
缫丝厂进退维谷
不过在蚕农眼中“操纵”收购价的缫丝厂实际上也有一大堆的苦水。
按生产情况,2.5吨鲜茧可制成1吨干茧,3.5吨干茧才能制成一吨生丝,这样按目前市场16.5元/斤的鲜茧价格,生丝的 “裸成本”就达每吨28.875万。
“我们现在的境地也非常尴尬。”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月红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按理说这样的高价我们可以不去采购,但是没有原料公司肯定要停产;而如果按照这样的价钱采购进来,再加工出售也必然是面临着亏本的境地。”陈月红告诉记者,按目前的蚕茧收购价来计算,生丝的生产成本接近30万元/吨,可这几天的生丝销售价格却下调到了29万/吨,公司目前是顶着亏本的风险在进行收购生产。
而据《南充日报》报道,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些缫丝企业已经开始停产。位于南充市六合制丝、佳合、京华等制线企业开始停产。南充市都京镇的六合制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小春告诉记者:现在生产1吨生丝,要赔上大约2万元。
相比之下,江浙一带的缫丝企业已实现产业“升级”,即不再单纯缫丝,而是打通了产业上下游,从事生丝生产、丝绸产品加工一条龙服务,所以“茧丝价格倒挂”现象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比四川企业要小。
嘉兴唯一的丝绸上市企业——嘉欣丝绸董事会秘书郑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完成产业链升级之后,生丝价格上涨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小,2009年生丝销售额仅占公司丝绸制品销售总额的2.96%,所以目前国内缫丝厂面临的残酷现实暂时还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冲击。
陈月红坦言:“其实江浙的缫丝厂已经不同于之前,多数涉及了养殖、丝绸、服装等领域,可以说打通了上下游。我们不可能等到价格跌了才购买,那时候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以挺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在陈月红看来,公司在广西大规模的养殖蚕茧和较长的产业链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掉成本压力。
但雪上加霜的是,“茧丝倒挂”现象仍在加剧,生丝价格近日持续下跌。中国茧丝绸交易网上6月25日远期A类生丝的开市价为26.73万元/吨,比目前现货28万/吨的价格还低1万多元。
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是价格异动关键
是什么原因在短时间之内抬高了蚕茧的价格,却形成“茧丝倒挂”的怪相?记者调查发现,在通涨的大环境下,多种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丝绸行业产业链中间膨胀,两端紧缩的“肠梗阻”,其中供求关系的剧烈改变、市场调节失灵是主要原因。
和丝绸打了10多年交道的范淦群把这次的涨价原因竟然追溯到2008年的那一场雪灾:“那场大雪对蚕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灾难。”
雪灾发生时正是桑树成长的关键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因雪灾导致桑树叶减产近1成左右,这就直接影响到了2009年蚕茧的产量,供求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丝绸的价格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恢复性上涨。
“除雪灾影响外,最近几年家纺企业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企业对生丝的需求量特别多,这让上游的价格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范淦群认为,另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今年年初西部省份的干旱天气,“这也让桑树的生长受到影响,使蚕茧产量减少。”
对于旱灾影响蚕茧供给,嘉兴市发改委价格管理处负责人张全明也有同样的看法,近段时间广西的蚕茧进不来,前段时间广西等地又经历了大旱大雨,“这都足以对供求关系造成相当的影响。”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曲靖、大理、保山、昭通、楚雄等主要的蚕桑基地,桑园种植面积共计92万亩(占全省桑园种植面积120亩的77%),受灾面积达到83.05万亩,其中绝收4.9万亩。由于受灾地区为云南省优质蚕茧主产区,春茧产量占到全省春茧产量80%以上,这使春蚕减养蚕种93261张,按1张蚕种平均生产蚕茧40公斤计算,预计损失春茧近3730.44吨,按鲜茧价格2万元/吨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7460.88万元。
蚕农数量大减 丝厂数量剧增
张全明还透露,嘉兴主要以春茧和中秋茧为主,60%的蚕茧从外面购进,40%为本地供应。而在城市边缘的农村被征地之后,养蚕的农户随之减少。前几年,鲜茧价格最低的时候每斤仅3~4元,蚕农养蚕赚不到钱,开始寻求到工厂做工,造成养蚕农户数量大量减少。“估计以后养蚕户还会减少。”根据嘉兴市发改委的统计,今年蚕茧的发种量已经减少了20%。
而在江苏盛泽,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桑蚕养殖的农户了,这都是与利润率低下直接相关。
蚕茧是高档丝绸衣物所用面料的原材料,受土地和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前几年蚕茧主产区已逐步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但熟知这个行业的人士表示,真正好的蚕丝自古以来都是出自盛泽及其周边地区。有分析人士担心,产业转移后,自唐代就成为贡品的“吴绫”今后很可能只能在史册中看到。
而在蚕农大量减少的同时,缫丝厂的竞争却越来越残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缫丝厂在2008年的时候达到760家,仅桐乡就有30~40家。
资金炒作抬高价格?
记者近日在新投入使用的嘉兴国际丝贸中心办公楼看到,不少丝绸公司办公室墙上都装有一个液晶电视,工作人员常常全神贯注紧盯屏幕,那上面有当天的干茧和生丝的价格及交易数量等动态交易信息。
一家丝绸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要做这个近似于期货的远期电子合同交易,首先需要开一个经纪公司,然后将资金打到交易市场的账户上。当电子合同的交易动态显示只有人买进,而没有人卖出的时候,蚕茧的价格就往上涨。若卖出的比买进的多,其价格就往下跌。
“现在没人卖出,今年的价格一路高涨,从来没有收过这么高的价格。缫丝厂是最难过的,现在是历史的最高位。”这些丝绸厂将涨价归咎于有人在进行投机,认为是人为炒作推高了价格。
贸易商是否在这次涨价风暴中获益?对此,一位丝绸贸易商表示,每吨接近30万元的生丝价格,100万元仅能买3吨多。“如果看不准的话,赔的钱就大了。”他认为,在出口行情不好的环境下,一般人不敢冒这个风险。对此,张全明也认为,蚕茧容量太小,不易炒作,且收购蚕茧要有资质,不像绿豆等农产品,可以在市场全部吃下来。因此生丝价格近日的上涨不太可能是因为炒作所致。张全明还表示,目前生丝的期货价格跟现货价格相差不大,这也显示炒作的成分并不大。
调查结论
丝绸产业病在“肠梗阻”
调查至此,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丝绸产业确实是病了,患上了严重的“肠梗阻”,而“梗”的症结正是茧丝价格倒挂。
蚕茧价格飙涨原因有三:第一,在通涨的大背景下,鲜茧价格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第二,西南干旱,导致蚕茧产量下滑;第三,桑蚕养殖利润低薄,蚕农纷纷转向其他现代工业的怀抱。这样,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供给不足,市场之手此时“高效调节”,蚕茧价格应声而上。
与此同时,缫丝厂又出现一窝蜂上马,导致产能过剩,需求扩张。供需双向施力,生丝的价格不上去都难。
但在接下来的环节,市场之手却变得迟钝起来,甚至是失灵了——它只调节到了丝绸产业链的上游,使蚕茧的价格上去了,但生丝、丝绸围巾、蚕丝被等半成品、成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却无法消化原材料价格的涨幅。于是,“肠动力”不足了,国内消费市场动力不足犹如消化不良,茧丝价格自然只能 “倒挂”,也让缫丝厂陷入开工、停产举步维艰的境地。
由于生丝大部分出口到欧洲,而此时欧债危机正在上演,欧元贬值给丝绸行业的打击还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危机的深化,丝绸行业“肠梗阻”的阵痛可能会演变成持续的绞痛。
也许,“茧丝倒挂”只是丝绸行业火热夏季里的第一阵冷风。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