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为了股市放松房地产调控大错特错

    2010-05-11 02:54
    每经评论员  叶檀

        随着股市下行,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第一个质疑,对于房地产太过严厉,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第二个质疑,打压房地产不应误伤股市;第三,打压房地产就是打压银行与房地产等大盘蓝筹股,就是伤害中国经济、伤害投资者。

            楼市下挫是挤压泡沫的必然结果,股市下挫是挤压泡沫与上市公司未来盈利预期下降以及隐形泡沫作用的结果。房地产调控到关键阶段,不能因为压力而有丝毫放松。

            应该承认一个事实,打压房地产必然影响到上游资源型企业及相关产业,并且中国需求下降影响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原油价格暴跌,有色金属大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今年一路上升的钢价开始掉头向下,到4月底主要钢材价格跌幅达数百元,地产、钢铁等板块节节下挫。数个月间,水泥、家居、建材等都将有一轮调整。

            挤压房地产泡沫,必然意味着投资需求弱化,更意味着疯狂的房地产与相关行业会处于一轮明显的退烧期,这是市场下行的必然结果。目前的钢铁、原油、铝等价格的下挫是正常反应,难道市场价格维持在去年的高位才算正常?难道铁矿石价格发烧到澳大利亚数次加息才算正常?

            经历一轮急速调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但尚未到低位。如果中国的保障型住房与必须的基建能够弥补缺口,钢铁等行业的价格下挫将维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属天量信贷吹起的资产泡沫与需求。以至投资者于明知产能过剩还在不断收购、进口,出现仓库爆仓的情况。而今年挤压信贷泡沫与大宗商品价格泡沫,在此过程中,实体经济显现微弱的复苏曙光,出现去库存化现象。以铜为例,上周伦铜库存达到50万吨以下,铝库存在450万吨附近,较上上周减少近3万吨。国内铜现货小幅上升了50~150元/吨,保税库的铜流入国内市场,同时交易所库存减少8300吨,表明国内消费存在,工业品的下游需求正在恢复。4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印证了这一点,但毫无疑问,过热的投资会降速,未来的制造业指数必然下降。

            至关重要的是,在挤压房地产泡沫的同时,继续维持重点项目的基建投资、保障住房投资,维持汽车、家电等方面的消费,这是避免中国经济在房地产调控后硬着陆的关键步骤。很明确,政府对于汽车、家电等方面的消费刺激政策还在延续,中国的高铁时代建设紧锣密鼓,并没有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下挫。

            房地产泡沫与股市泡沫有一定的相关度,挤压房地产泡沫难免影响股市。

            中国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相关性不强,实体经济上天,证券市场入地,案例屡见不鲜。2004年3月、2007年8月、2010年1月,M1与股市、楼市峰值几乎同时出现。股市、楼市都与货币流动性密切相关,所谓楼市股市跷跷板,只是暂时现象,不符合投资市场规律。中国股市今年与狭义货币供应同比降幅一致,M1自1月份以来下跌了9个百分点。去年7月,A股新开户数量达到每周70万的峰值;而今年4月份迄今平均新开户数量仅为31.8万。流动性越大,资金在缺乏管制的情况下向股市与楼市流动。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股价自1月份以来已下跌逾27%,自2009年7月达到峰值以来已下跌逾45%,引发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下行,导致大盘蓝筹股下挫。

            去年我国股指上涨不快是有意为之的结果,但融资与再融资额却是全球第一。包括香港交易所在内,中国各证交所2009年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募集的资金额超过美国一倍。根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中国内地交易所的融资总额达到244亿美元。如果没有疯狂的融资与再融资,我国的股指将与巴西等国试比高,因此,股指的平稳并不代表中国证券市场没有泡沫。融资与再融资的压力延续到今年,为了保证去年银行制造的信贷泡沫不至于成为坏账,银行在资本市场需要补充数千亿的资本金。作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农行的IPO如箭在弦,预计今年7月上市,达到300亿美元,超过工行的融资纪录。

            如果说去年房地产是显性泡沫,那么证券市场的泡沫则是隐性的,主要表现在融资、再融资市场,表现在注资、重组等杠杆的拉长,表现在中小盘股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疯狂估价。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该审慎,密切关注实体经济数据,寻找到实体经济承受力的安全边际。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必须是坚决的,给予市场以明确预期,使市场资金毫不犹豫地转向实体经济,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房地产泡沫高涨时呼吁刺泡,房地产泡沫略有下降大呼实体经济难以承受,急地方政府之所急寻找土地财政的合理性;看到菜价上涨呼吁加息,看到股市下跌呼吁保持流动性,所谓经济调控中的投降主义与机会主义,莫此为甚。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对抗华润青啤市场营销面临量利抉择

    下一篇

    认房还是认贷各银行二套房认定执行不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