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各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已恢复最佳状态

    2010-04-17 03:51
      2010年第一季度汇丰“新兴市场指数”(EMI)显示,各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已恢复最佳状态。整体产出和新订单两项指数实际上已回升至金融危机前之高位。经济活动回暖,相应也对价格造成压力,产出和投入价格均现上升,情况与2007年至2008年初食品、能源价格飙升极为相似。

        产出指数进一步上升,再次证明新兴市场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龙头。虽然欧美同类指数在最近数季也反弹明显,但与新兴市场指数相比仍显偏低。因此,从经济周期来看,新兴市场的处境要比发达市场更显有利。

            新兴经济体景气度较佳,主要反映在服务业的表现较为强劲,这也许是由于银行体系危机大多出现在西方经济体。制造业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无论在发达市场还是新兴经济体,近几季制造业的表现都相当强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厂商纷纷重建库存;全球贸易同步复苏。细看新兴市场指数的数据,不难发现,制造业正在酝酿更佳表现,因其积压订单量已接近2004年本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球贸易回暖对新兴经济体无疑起到支持作用,但在某些市场也令政府以防范通胀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并推出紧缩措施。例如,中国的出口已从2009年初的谷底大幅反弹,有鉴于此,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防止经济过热;在印度,其国内经济政策也日益趋紧。

            新兴市场整体而看,出口订单普遍已接近“新兴市场指数”调查的历史高位。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新兴市场之间通过贸易,使彼此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对于绝大部分新兴市场而言,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已不如往昔重要;相反,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贸易却变得越发重要;例如,中国、巴西、印度之间的贸易量不断上升。世界贸易须由美国或欧洲主导的说法,似乎已越来越站不住脚。对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虽并非全部),情况也是一样的。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越来越倚重对新兴市场的销售,而非发达市场间的贸易。部分国家的出口商积极把握新兴市场的机遇,但也有部分国家反应滞后。前者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而后者的例子则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这些国家发现较难与新兴市场建立贸易关系,起码在商品贸易方面。

            然而,发达经济体增加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并非一定只有益处。出口的性质也很重要。例如,近年日本对某些新兴市场出口大增,但其国内经济却依然低迷不振,部分原因就是其出口性质属于外包型。日本向新兴市场输出资本,日本跨国大企业得以降低运营成本,但本土生产力发展却受碍。这种外包式运营模式,无疑是造成过去二十年日本国内经济一蹶不振的一个原因。德国也存在类似问题。

            新兴经济体的表现将继续领先发达市场,部分原因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形势对新兴市场更为有利。未来数年,北美和欧洲各国的政府预计会采取紧缩措施,以挽救脆弱的财政,以重新控制局面。加税和削减公共开支,将会对这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复元造成沉重负担,当然,西方市场的通胀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利率将维持在极低水平(相对于以往标准而言)。

            相反,新兴市场大多无需面对上述压力。除个别明显的例外之外,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良好,其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收支还有盈余,或仅有轻微赤字(相对于以往标准而言)。

            然而,通过货币与美元挂钩,很多新兴经济体选择紧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鉴于美国联邦基金将在未来数月维持接近零利率水平,联系汇率政策会导致新兴市场货币供应过量,并可能逐步刺激资产价格上升、加剧通胀和加重货币升值压力。此外,新兴经济体还将会受到美国国会越来越不友善的对待。如今在美国政界,认为部分新兴经济体操控本国货币汇率的看法日趋普遍。保护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因嫉妒而挑起的政治争端,是新兴经济体将要面对的风险。

            为应对来自内外的压力,决策者可能会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部分国家或地区如巴西等,倾向采用加强资本管制的方式来抑制货币升值并控制通胀压力;一部分国家则可能逐步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例如,中国政府就可能决定重新恢复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尽管这一机制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曾一度暂停,这也是很自然的选择。

            可预见的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推出补贴(尤其是基本粮食补贴)和出口限额等一揽子措施,以遏止本地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利率政策,新兴经济体将会在今年内逐步加息,某些市场更会伴以限制信贷规模膨胀的措施。

            短期内,新兴经济体的前景将依然令人瞩目,汇丰  “新兴市场指数”的最新数据证明了这一趋势。当然,最新数据也同时突显了未来的风险,最明显的是源自通胀压力的风险;由于美国预期将继续维持低利率,而新兴市场又大多紧随美国货币政策,因此,上述风险就绝非意料之外了。从结构上看,新兴经济体已具备充分条件,让经济表现继续领先发达经济体─  毕竟,这场经济复苏竞赛的核心是改善经济结构,而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但要安然渡过即将来临的通胀风浪,决策者尚需小心掌舵。

    StephenKing(简世勋)

            集团首席经济师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造纸行业人民币升值带来主题性投资机会

    下一篇

    一周机构动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