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产品创新成单相思 基民捧人场不捧钱场

    2010-04-17 03:51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北京

            一家以华丽界面和产品创新工业设计闻名的公司曾豪言:“除了我们,没有人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

            但是,这话如果换在现在的基金公司,说出来恐怕就没几个人信了。

            《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对投资者特性的分析显示,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的高年龄段投资者正在增加,而基金投资者亏损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缺乏择时能力。

            面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在2010年的基金发行恶战中,基金公司在产品和营销上却依旧没有拨云见日之感,虽然产品的创新风起云涌,但基民动向却是看热闹者不少,买账者少之!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要走出发行遇冷的尴尬,恐怕更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投资者需求出发,而不能一味追求规模。

    “刚性”的投资需求

            目前基金发行市场愈发艰难的境况让很多基金公司头疼不已。疲弱的A股市场、被挤压到逼仄的渠道、投资者信心的低迷……每一项都在昭示着基金销售的巨大利空。

            不过,在3月基金首募平均规模降至2008年熊市低谷水平的同时,却依旧可以看到市场中一些不同的步调。年初银华保本三期一日售罄80亿元之后,绩优债基迎来申购潮,华富收益增强一季度规模已经翻倍;而偏股型基金中的稳健者也迎来了春天,“分红奶牛”中邮核心优势打开日常申购10日  “吸金”24亿元……

            “投资者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并不多,基金只要有了赚钱效应,投资者出了‘围墙’也会再回来。”基金业者对于市场的广阔度并不担心。

            中国证券业协会2009年度《基金投资者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投资者的调研分析也发现,虽然2009年投资基金盈利投资者仅有五成,但依旧有60%的投资者表示将计划在今年投资基金。

            原来,需求就在那里。

    产品创新之惑

            从今年新基金发行的格局来看,创新型产品占比不小,不仅分级基金层出不穷,投资标的创新的A股市场基金和海外基金也纷至沓来。从证监会的风险等级分类来看,大部分创新基金(或基金份额)为最高风险等级。而在经历了市场的上下来回后,创新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同程度显然大不如前,今年不少此类基金募集规模止步于10亿元。

            对此,基金公司营销策划人士表示,2010年是从追求规模到品牌蜕变的一年。也许部分创新产品无法立刻获得市场认同,但对于完善产品线以及在推广过程中扩大公司品牌效应均有益处。

            也有公司表示,且不论基金的营销理念是否一厢情愿,市场将证明什么是科学的。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基金产品?从《报告》统计的信息中可瞧端倪。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开放式基金的情况显示:2009年,40岁~50岁的投资者群体首度超过30岁~40岁年龄段投资群体,成为基金投资的主要人群,而60岁以上个人投资者每户平均持有基金净值最高。

            基金分析人士指出,主要基金投资者年龄的上移一方面发出投资者经济实力结构有所提高的信号。这在《报告》的数据中得到一定印证。2009年,各年龄段每户平均持有基金净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同时,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小额投资者比例首度出现减少。

            该人士还指出,另一方面高年龄段人群对于基金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而切合投资者的需求,更是产品创新的当务之急。

            根据理柏风险分类评级来看,波动相对较小的中低风险度基金从3年期来看整体业绩更优,而统计显示这部分基金份额也更稳定。理柏基金研究总监冯志源表示,从长期来看,基金高风险并不一定代表着高收益,而波动更小更稳健的基金产品长期更有竞争力。

    服务创新之困

            资本市场最火热也是风险最显著的时刻却恰好是基金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全球的公募基金都是这样。”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认为,顺势而为是尊重市场的表现。

            但有投资者指出,基金公司作为理财专家,其投资教育和宣传对投资者有很大的引导性。在市场狂热的时候过度宣传会将投资者情绪进一步放大,而对投资行为产生误导作用。

            有基金公司对此表现得很无奈:基金经理常常都做不到“择时”,基金营销如何择时引导?

            短期对趋势的判断确实是个难题,但对于市场中长期走势,基金投研部门均会有详尽的研究分析。但遗憾的是,对于市场研判后的结果很少能覆盖公司营销,大部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依旧以产品为导向。

            因此,不少基金公司投资策略与营销宣传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了。今年基金公司众口一词,认为市场将维持弱势震荡,指数空间不大,中小盘股风险高企。但同时,基金公司在大量发行指数基金和中小盘基金时并不吝于溢美鼓吹之词。

            产品并无好坏之分,但推广手段却实有对错之虞。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似乎择时营销与规模增长冲动之间存在永恒的矛盾。“好卖不好赚、好赚不好卖”的怪圈,让基金公司一旦遇到好卖的时候,就会不遗余力。

            但有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思考短期利益与长远的品牌效应如何调和的问题。“随着投资者的成熟,基金公司在投资方向性的引导有润物细无声之效,对培养持有人的忠诚度和品牌有一定效果。”这在2007年中和2009年初都被部分基金公司所感知。

    新闻链接

    新基金扎堆发行集体缩水  难以契合市场是硬伤

    每经记者  支玉香  发自北京

            今年以来,新基金的发行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截止到周五(4月16日),已经有24只基金成立,目前正处于募集期的基金有10只。不过,虽然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和年前相比并不缓慢,但是规模却瘦身了。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24只基金一共募集资金超过470亿元,新基金的平均规模为19.82亿份。这一数据和去年相比显得不太景气。

            今年以来发行的新基金品种非常丰富,不过基金公司时常觉得发行吃力,托管银行也觉得投资者意兴阑珊。

            “目前的市场人气并不是很活跃,这个从每个星期的新增基金开户数中可以得到印证。上周基金开户数更是出现了明显回落,这应该充分显现了投资者的信心不足。”一位基金业界人士如是分析。

            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发行适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今年年初银华保本基金启动比例配售就能说明投资者对于该产品的青睐,基金公司要在设计出契合当时市场的产品上下功夫。

            对于契合市场环境,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某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产品上报到管理层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获批,管理层并不是根据申报的先后顺序来批准的,当初符合市场的产品等拿到许可证时或许已经和市场脱节了。同时管理层会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发行哪个类型的产品。”

            而一家基金公司则对旗下QDII基金火速获批有点猝不及防。

            “目前我们并不希望这么快就发行QDII基金,”上述基金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发新基金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市场的需求。发新基金时机的选择并不能完全由我们,有时候和市场完全契合很难做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主力5日资金净流出入情况一览

    下一篇

    期指登场基金“干瞪眼”只希望蓝筹多涨一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