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欧木华:没有一流中小学 谈什么一流大学?

    2010-04-16 03:06
    欧木华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许智宏认为,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

            (4月15日《长江日报》)

            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没能出现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确实值得我们汗颜与反思。

            然而,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笔者以为,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先具备世界一流的教育环境。这种一流的教育环境不仅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也应该是世界一流。蔡元培先生有个观点是“中小学办不好,怎么会有好大学?”蔡元培谈的是教育的良性循环,在他看来,中小学与大学是一个整体,中小学办好,才会办好大学,大学办好,又会为中小学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因此,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奢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显然不靠谱。

            一流的教育环境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要让学子们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更容易造就一批“听话”却不会也不愿自己思考问题的孩子。孩子是无辜的,因为他们的老师也无法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独立与自由,归根结底,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上。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并非教师们在主导,教师只是实现教育行政化的一个环节。

            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解放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教育自主权,从而脱离“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束缚,那么,教育环境的改良根本无从谈起。如今一些中小学、大学的校园建设得越来越美丽,教学大楼越来越宏大、新潮,有着21世纪的时代特点,而教育理念却仍然陈旧、僵化,教育制度仍然和上世纪80年代类似。这样的“教育土壤”如何称得上肥沃?即使培养出了一些人才,又有多少人才愿意留在这样束缚人的环境中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陈丹青、贺卫方等著名教授的“罢招”事件,反映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无奈与反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教授并不多。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导师变成了“老板”。

            之前,央视采访被称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请他对北大说一句祝贺或希望的话,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郑重地说:“我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接着他又说:“我希望北大的教授,第一不要兼官,第二要有著作,第三要关心学生,第四要学生提高外语水平。”

            说实话,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长期目标,而当务之急,则应该反思的是诸如北大这样的学校,为何给民众的影响不如以前的北大?我们到底失落了什么?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北大办得和从前一样好?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赞助美国馆挤入世博百事“偷袭”可口可乐阵地

    下一篇

    文化产业振兴四大金融领域发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