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指出,“三驾马车”是由凯恩斯主义短期分析框架变形而来,但从来没有用来研究长期经济问题,因此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当前经济应该是一种短视,甚至是一种误导,容易导致国家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决策。
每经记者 严翠 发自海南博鳌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今天(4月9日)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时指出,过于迷信“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将使国民经济面临资产价格膨胀以及通货膨胀双重风险,可以说是一种短视。
吴敬琏指出,“三驾马车”是由凯恩斯主义短期分析框架变形而来,但从来没有用来研究长期经济问题,因此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当前经济应该是一种短视,甚至是一种误导,容易导致国家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决策。
吴敬琏说,金融危机的第一个表征是由于一系列重要金融及后的资产负债表崩溃引发了债务危机,于是大家都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刹那间流动性极度短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为了应对短期的问题,各国都在增加流动性,用政府信用取代了民间信用。但是危机爆发时的流动性和信用短缺只是一时的现象,它的根源恰恰是原来资产杠杆化,危机前的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
吴敬琏指出,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流动性和短缺只是一时现象,它的根源是原来资产杠杆化,危机前的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在危机发生发后,各国宏观经济当局通常都会立即通过扩张性短期政策注入流动性,维持经济的运转和防止市场崩溃;会设法去改善整个经济的运行机制,并注意掌握火候,在市场信心得到恢复的情况下,择机从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退出。而各国的救急措施,此时又形成了短期政策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
在吴敬琏看来,中国宏观经济之所以出现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资产泡沫形成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采取了一种靠资源投入和净出口(出超)拉动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短期经济政策是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中的问题。只专注于短期经济政策,用注入流动性救市而忽视长期问题的解决,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弄得不好,别人在“去杠杆化”和消除泡沫,我们却在“再杠杆化”和掀起泡沫,那就会埋下再一次资产负债危机和高通货膨胀的定时炸弹。因此,必须赶快把注意力和工作努力转向长期增长存在的问题,即转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与此同时,吴敬琏认为,中国同样存在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的矛盾。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以超常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4万亿”投资和近10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形成的巨大需求,拉动了GDP增长率的迅速回升。现在人们普遍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GDP增长的“V”形回升。然而,从更长时间跨度看,能否保证今后经济走势不会出现另一个“V”字,“二次探底”,出现人们所说的“W”形走势。“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吴敬琏说。
那么如何转变宏观进军国际增长方式,提高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品,经济效率和附加价值?吴敬琏提出了四条途径。第一,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第二,推动现有制造也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具有更多附加价值的环节眼神;第三,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最后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改造各行各业,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