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PMI创同期新高 企业购进价涨68.5%

    2010-02-02 04:35
    每经记者  朱小雯  发自北京

            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昨天(2月1日)发布的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8%,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不过,这仍是自2005年官方发布制造业PMI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专家认为,我国经济正由回升转向稳定。

            同一天汇丰(HSBC)公布的中国制造业PMI则继续上升并达57.4%的历史新高,而且连续10个月位于50%“牛熊”分界线上方。不过,1月份官方和汇丰两组PMI却在5个主要分项指数上体现出相反的走向。

    工业生产走高态势或趋稳

            CFLP发布的PMI的11个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为60.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分产品类型来看,生活消费品类企业最高,达到60%以上;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较低,不足53%。国海证券宏观分析师邹璐对此认为,12月份的生产指数已经处于高位,且有企业年底赶工的季节性因素,本月生产指数的回落应是单月的正常波动。

            同时,积压订单指数显著下降,降幅达到2.5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也有所上升,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1月份该指数仅上升0.2个百分点,与上月变化不大。

            而从上述三个数据综合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认为,说明企业面临的需求和生产都很旺盛。她还提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产品库存指数均有所上升,这两个指数的趋势是相匹配的,表明企业看好未来市场需求。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称,各分项指数显示,流量指标强劲,存量指标疲软。新订单、生产量、采购量等流量指标虽然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其他绝大多数时点的水平,而从业人员和积压订单等存量指标则回落到了历史均值附近。

            “流量指标依然强劲、存量指标改善并不显著。这说明,现阶段的生产回升,仍主要限于过去产能的恢复;企业对新增需求的迅速消化,反映出闲置产能仍然充裕,经济尚未出现过热苗头。”鲁政委说。

            国研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1月份PMI预示工业生产持续走高态势可能将趋稳;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回升转向稳定的关键时期。”

    企业或继续加大生产

    而汇丰发布的1月份制造业PMI除了综合指数继续攀高,有5个分项指数分别与官方版本走势相反,这5个指标是: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积压订单指数和成品库存指数。

            就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的取样和指数设立情况,其调查样本有400多家企业,其中私人企业占到了70%,国有企业为35%。这样的企业分布与此前里昂证券的取样情况差别不大。官方取样企业数有800家企业左右,上述CFLP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范围覆盖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大中小型企业均有调查涉及。

            汇丰PMI,“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稳健的回升过程中,并且回升的速度非常快,”汇丰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师孙珺玮表示,“就汇丰PMI和工业增加值长期的对应关系来看,预计中国工业和GDP等数据都可保持良好增势。”

            孙珺玮说,汇丰的数据显示企业将延续目前这种加大生产的势头,并且增加生产的意愿强烈。她还提到,企业招工的增加也佐证了这一点,企业用工规模扩大的速度很快,并超过历史平均水平。至1月份,就业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上升状态。

    数据预示PPI上升动能较大

            1月份,反映进出口和成本价格的指数在官方和汇丰的调查结果中一致上升。官方PMI的进出口指数双双上升,进口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孙珺玮预计中国进口将延续复苏势头,出口也将继续好转。鲁政委则认为是1月份的节日因素促成出口订单反弹。“一方面,西方节后需要补货;另一方面,中国春节期间生产中断,不得不提前发出订单。”他还表示,与危机前相比,出口反弹并不强劲。

            此外,购进价格指数继续攀升,为68.5%,比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汇丰调查也显示制造商大幅提高产品售价,创2008年7月以来最大提价幅度,并且连续7个月提价。原因是原料价格上涨,说明中国制造业厂商的整体成本负担大幅上升。

            鲁政委结合库存指数认为,这还导致企业加大备货。原材料库存指数达到历史高点,产成品库存指数虽回升但仍低于50%,库存继续负增长。

            他进一步认为,购进价格指数预示PPI上升动能较大,1月PPI环比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张立群也表示,购进价格指数持续提高,意味企业生产成本将继续增加,成本提高和市场竞争加剧可能使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环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哈继铭:防外储缩水中国应该加息

    下一篇

    全球重要市场指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