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碳战”落幕后哥本哈根时代谈判更艰巨

    2009-12-25 04:24
    每经记者  朱小雯

    话题缘起

            当地时间12月19日,延期一天落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新的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未对2050年之前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出具体规定。不过,在资金方面,协议规定发达国家在2010年至2012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亿美元;在2020年前,富裕国家每年共同为贫穷国家筹集100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各国均在协议中认同,要保持全球平均温度较前工业化时代的升幅不超过2摄氏度。

            协议对全球气候行动、相关的行业企业和市场有何影响?展望2010年转战墨西哥的全球气候峰会,我们该如何作为?

    新协议是下轮谈判基石

            NBD:我们看到有些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对《哥本哈根协议》表示失望,各位专家怎样评价这个协议?

            陈迎:首先,它的性质是一个政治协议,没有法律效力,中期目标是空的,也就是一个被弱化的协议;其次它是有限范围内的,因为只是通过了这么一个决定,并将同意这个协议的国家记录下来。

            王彬彬:协议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也是下一步谈判的基石。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协议,是因为涉及太多利益相关方。全球193个国家,100多位政府首脑齐聚哥本哈根,这样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每个国家都要在维护各自基本利益的基础上作出让步与妥协,这种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吴昌华:这次将控制温度升幅2摄氏度、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机制等方面,都在协议里有体现,是进步很大的。

            NBD:哥本哈根谈判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实际上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协议对全球气候行动有什么作用?

            陈迎:哥本哈根谈判的积极意义,就是奠定了气候谈判后续推进的基础,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资金上,发达国家其实比之前承诺得更多了;另一个就是双轨的机制,哥本哈根谈判避免了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并轨谈判、抛弃《京都议定书》的企图,也强化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

            吴昌华:《哥本哈根协议》的命运将如何很难说,联合国2010年对它将有一个回顾的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目标上分歧很大,发达国家要在协议里写2050年的长期目标减排50%,发展中国家认为近期目标都没有锁定,怎么谈长期目标呢?各国要在一个月后,就是明年1月31日之前填协议里的表格,最后把减排目标确定下来。

    市场已感受到政策不确定性

            NBD:《哥本哈根协议》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界有何影响?比如能源、低碳技术、碳交易等相关行业。

            杨志:由于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短期减排目标,协议本身没有向能源、低碳技术、碳交易等相关行业的市场和投资者提供足够清晰和强大的信号。但是协议还是在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稳定了市场的情绪。而且尤其在低碳技术等行业,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国家和地方对可再生能源补贴增加的推动下,企业自身一直有强大的动力在投资低碳技术。

            吴昌华:在清洁能源市场,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各国政策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清洁能源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和技术交流方面的反应会快一些;企业主要受到政策方向的影响,目前它们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政策的不确定性。

            李宁:对以上的三个领域,还是有一些正面影响,毕竟发达国家也看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将会在这些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全社会能源领域的转型已经初现成果;但是在碳交易层面,相关的CDM机制也存在一定消失或变化的风险。

            NBD:今后碳交易市场会呈怎样的走向?

            杨志:协议传达出一个信号,大家仍要一致应对气候变化。在最激烈的矛盾下共识仍然存在,这对低碳经济、碳交易的发展仍是利好。碳市场会继续发展,目前存在着一些不明朗,例如未来CDM在资金援助中起到什么样的角色?美国是否会参与国际碳市场,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量?这些应该是未来一年谈判的内容。

            在对抗全球变暖的威胁方面,企业的角色将是关键的。据估计在每年需要的5000亿美元投资中,私营部门预期将提供大约90%。因此,即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愿意从自己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援助资金,也必须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机制与市场,发挥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吴昌华:现在主要讲的是欧洲的碳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之后,这周一、周二,碳指标价格下降了17%,可见业内已经感受到政策的不确定性。

            NBD:协议涉及技术转让的内容,它对企业减排或低碳技术转让有何影响?

            杨志: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它们早已发现低碳经济将是未来经济的走向,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哥本哈根协议》的具体内容不会动摇它们的认识与行动。而且由于协议明确了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减排措施将需要每两年通过国家间沟通、报告结果在国内进行衡量、报告和审核,这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真正地体会到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因为碳排放可能会成为所在国对企业的约束性指标。低碳技术的转让条件现在的协议也没有谈清楚,我们对此保持冷静。

    气候变化谈判将更艰巨

            NBD:“后哥本哈根”时代,这个协议亟须怎样弥补不足?

            李宁:一是明确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和目标,至少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少40%;二是明确资金来源,不能从现有援助资金处调整,还要明确资金的管理及数量,至少每年要有2000亿美金;三是要求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

            NBD:全球计划半年后在德国波恩和一年后在墨西哥再开气候峰会,各位对未来一年的气候谈判预期如何?

            陈迎:现在这个协议很多方面有待具体化,但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从国际社会的期望,和遏制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时间紧迫,在德国开一次会肯定不够,这一年肯定大大小小的会议要开很多次,谈判需要提速。我对接下来的气候谈判仍谨慎乐观。

            NBD:这次谈判中,不仅发达国家向我们施压,一些不发达的小国家也在向我们施压,我们该怎么办?

            吴昌华:的确是,最贫困国家和小岛国始终认为大的经济体减排不够,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下一步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严格往碳减排40%~45%的目标努力,发展好国内的低碳经济,这样出去谈判才更有说服力;第二是该争的发展权还是要争,发达国家必然还是会给我们施加压力。

            NBD:哥本哈根会议留有遗憾,但也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希望。可以预期的是,哥本哈根之后的气候变化谈判将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但《哥本哈根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一个立足现实的起点。谢谢各位专家精彩的分析!

     对话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朱小雯

      对话嘉宾

    吴昌华  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陈  迎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彬彬  乐施会中国部传播官员李  宁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杨  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上汽站上行权价或存10%套利空间

    下一篇

    瞄准3000亿“蛋糕”三大医药商业企业争相“圈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