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年关血拼 京沪穗深四地基金上演规模大战

    2009-12-05 02:28
    每经记者  李娜

            随着年关将近,基金年底排名的竞争也激烈了起来。为角逐基金规模排名,各地的基金公司将会使出哪些招数?此外,基金经理的年终考核也即将到来,在考核的压力下,他们的投资思路是否会发生改变?而在QDII方面,今年以来它们的业绩表现如何,明年又会有多少新的QDII产品入市?对于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展开调查。

            岁末年初,尽管气温快速下降,基金公司的营销战场却一派火热。

            深圳和广州,两座总计吸纳了超过全国三分之一基金资产的城市,博时和易方达两大巨头的规模争夺战无疑是年末的重头戏。

            上海,这个在全国拥有基金公司数量最多的金融中心,表面上平静如常,实则却是基金公司员工顶着营销压力四处奔波。

            北京,大小基金公司云集,为拼规模,一家基金公司甚至下达了700亿元的持续营销任务。

            京、沪、穗、深四地,一场基金规模的大战正在火热上演!

    广深

    基金业“榜眼”的角逐

            多次身居基金业“榜眼”的博时基金,在今年年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11月底,易方达深100ETF联接基金凭借190亿元的规模拿下了牛年新基金发行的第二高度。凭此一役,还在三季度末落后100亿元左右的易方达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实现反超博时80多亿元。

            据悉,在此次联接基金发行中,易方达基金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全面行动。基金经理更是亲自奔走于主要代销渠道做投资路演,江浙、广州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较以往不同的是,在本次宣传的过程中,除了覆盖大城市外,一些过往不太受重视的二三线城市也未被放过。

            面对易方达高调的行动,博时基金看似乎十分平静。博时基金公司人员此前在采访中曾表示,排名第二或第三并没有太大不同,目前除了华夏基金,第二名到第五名的资产规模都相当接近,基金公司在某个时点上的规模并不重要,因为数据一直在变,关键是把业绩做好。

            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博时基金会将基金业规模第二的位置拱手让出。下周一,刚刚获批的博时上证超大盘ETF及联接基金即将拉开销售序幕。《招募说明书》显示,其销售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左右。赶在年底前,新基金完成造血功能的意图十分明显。由于ETF首发期间,投资者只需要持有其中一种成分股,就可以转化为ETF基金。这对于那些持有限售股又追求一定流动性的机构客户,无疑十分具有诱惑力。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选择在下周一同时销售的还有易方达基金公司的首只QDII基金。

    上海

    营销人员多地奔波

            “年底了,谁不想把自己的业绩做得好看点?谁不想把公司的规模做上去?”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市场推广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和深圳的剑拔弩张相比,上海的基金公司显得风平浪静,据记者了解,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实则暗流汹涌。

            前不久,国富沪深300基金将100万以下的申购费率从1.5%降至1.2%。海富通基金公司则是选择开通了旗下QDII的定投业务。

            和降低费率、开通定投业务等相比,依靠渠道等销售力量则依然是基金公司员工突击的重点。沪上某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我已经出差半个月了,在国内城市来回跑,几乎天天都在渠道里面来回奔走。”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销售人员仍在奔波。而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感叹:“这段时间真是太忙了,昨天才刚刚回来,最近一直在外面跑,公司的老客户也需要拜访。”据了解,上述工作人员已连续奔走了5个城市。

            “我们还好,因为公司并不是很注重规模排名。”沪上某合资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员这样表示。“其实上海火药味没有那么重,主要是上海这边的基金公司数量虽多,但挤入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也就那几家,排在后面的也没有力量去争。”

    北京

    下达近700亿的海量任务

    事实上,基金公司每年年底靠货币市场基金冲规模,已成为业内公开秘密。Wind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货币市场基金的净申购量最大,即使是位于北京的华夏、嘉实等大牌基金公司也不能例外,这些公司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在去年四季度的净申购量都在同业前列。

            据了解,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进入四季度后并没有新基金发行,于是选择将持续营销作为公司年底冲量的首要任务,为此,该基金公司在四季度下达了近700亿元的营销任务。如果上述目标达成,该基金公司将会重返基金业规模前十名。

            牛年关口,基金公司的规模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基金公司的员工们正游走在代销渠道、机构、客户等多方之间,他们正期待着,期待着年底能拥有更好的收成。

    记者观察

    规模背后的广告效应

            每到年终,基金冲量拼规模俨然成为了基金业的常态。

            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有些基金公司的股东对基金公司年终时的规模十分看重,届时公司的董事长还会亲自下达任务指标。

            一位在基金公司从事多年基金销售业务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大家看重的还是规模做大背后的广告效应。现如今,基金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规模做大对公司未来的宣传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众所周知,基金交出的“真金白银”才是真正的试金石。不过,在基金业发展的初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某基金业内人士曾表示,对基金公司而言,应该是业绩和营销的双轮驱动。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碧桂园别墅陷“质量门”后续报道:碧桂园高层前往长沙与业主明日商谈

    下一篇

    一线公司新基集体放行管理层有意为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