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风波似乎并未告一段落,近日,双方的矛盾从彼此对外界遮遮掩掩到逐步公开化,一些内幕也逐渐浮出水面。
每经记者 李小朱 郭晓军发自北京
胡舒立率团队“集体出走”已尘埃落定,据称该团队正在筹备新杂志;《财经》也迎来了新的管理人员,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但这场风波似乎并未告一段落,近日,双方的矛盾从彼此对外界遮遮掩掩到逐步公开化,一些内幕也逐渐浮出水面。
《财经》杂志主管单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以下简称联办)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存在一个名为 “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其在9月份的新增股东多为原《财经》采编和经营部门的高层。
联办认为,原《财经》团队早已“精心设计好了离开的步骤,在离职前已经组建或者参股到竞争性媒体之中”。是“因为利益的驱使,部分《财经》团队成员才会以一种不道德甚至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方式,身为《财经》人,却在私下进行严重损害《财经》杂志利益的活动”。
原《财经》管理团队则认为,是联办想要控制编辑权从而控制 《财经》,“处心积虑”逼走团队,其实质是采编控制权之争。
矛盾之一:采编权之争
联办:坚持采编经营独立架构
1998年,联办负责人王波明邀请胡舒立创办杂志时,胡曾有两个前提要求:一是200万元的预算,二是联办不能干涉采编工作。王波明答应了。
《财经》杂志无疑带有强烈的胡舒立个人色彩,一直保持“独立、独到和独家”的风格。而《财经》人事风波的缘由之一,是胡最终无法忍受联办对采编越来越多的干预而提出谈判。而联办认为,《财经》并非胡舒立一个人的《财经》,联办对《财经》杂志从创办之始便是完全介入,并非一些传言中所说的“交两百万便不管”。
联办称,“联办出品部审稿的制度一直存在,一直拥有权力但没有滥用权力。”10余年来,“联办一直对《财经》的报道权予以尊重,在关键问题上,每次均予以保护。”
联办称自己一开始就承诺不以经营理由干涉采编,采编与经营独立也是基本架构。
“出走”团队:联办紧缩采编权
原《财经》杂志内部人士透露,联办与原《财经》管理团队最大的矛盾在于联办对于编辑权的控制。
据悉,联办曾于今年7月17日发给《财经》一份正式文件,这份文件要求:“退回财经领域,正面报道为主”。具体包括:对联办有关新闻报道的指示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财经》杂志每期封面报道的题目,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对于非财经领域 (政治、社会、非财经领域的涉外报道等)的重大新闻报道,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对财经领域的重要负面报道,在发稿前报联办批准;有限制刊载范围的由联办负责解释;联办媒管部及出品部、印务部要严格执行管理程序。
这位人士回忆,这份文件导致一些重要新闻推迟发表或禁止进行追踪发表,以至于外界有评论说《财经》今年在重大事件中失语。
知情人士透露,王波明以前承诺不干预编辑方针,但他一直未放弃总编辑之职,在“财经”品牌强大之后,开始回收权力。
矛盾之二:关于持股平台
联办:出走团队早有安排
理念的分歧破坏了双方11年来一直平滑的合作。11月9日,胡舒立正式辞去《财经》主编一职。
11月15日,胡发表自己的“最后一篇”博客,“将来怎么办?我当然有初步的设想和安排,但图景并不很清楚,还要再走再想再谋。”
然而,就在大家满心期待着她的新杂志时,联办透露,存在一个名为 “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联办发现,今年9月份,这家公司进行了增资和股权变更,新增股东包括不少原《财经》出走团队的核心成员。
联办称,联办从未拒绝与胡舒立团队的谈判,“今年7月至9月,先后三次与出走团队谈判,且不包括小范围的对话。”直到9月24日,双方最后一次谈判时,联办仍表示“谈判的大门仍然敞开,不拒绝改变”。联办同时也承认,其时,联办与中信集团的接洽正在进行之中。
然而就在9月24日晚,经营部门总经理吴传晖提出辞职。联办说,在此后的5天之内,至9月29日,《财经》经营团队中有40多人先后因 “个人原因”辞职。其中,包括两位副总经理和9位总监中的8位。
这与记者此前从经营部门的一位副总经理处获得的说法并不一致,国庆前经营部门共有60多人已递交了辞职信,这60多人占到了经营部门员工人数的70%。
从那时至胡舒立于11月9日辞职,杂志仍在正常出版,采编部门也在照常工作。联办透露,在这期间,10月13日,华东某报业集团找到联办,称欲收购《财经》杂志股份。该集团还表示,不管联办是否出让《财经》股份,该集团必办财经类的杂志媒体。
联办说:“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情况令联办不得不展开调查,一家名为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浮出水面。”
联办所说的这家公司注册于2008年,其13名创始股东多为吴鹏、张翔等《财经》杂志的采编和经营部门的高层。记者11月17日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区域的青云里满庭芳园小区9号楼的一个房间前找到了这家公司,但当时没有人在上班。
该公司的变更登记(备案)审核表显示,2009年9月21日该公司进行了增资和股权变更,将原有的13名股东变更登记为33名。公司的注册资本由创立之初的10万元增加到100.44万元。新加入的股东包括胡舒立本人以及她的秘书高海燕,还有原《财经》副总编辑杨大明、原《财经》副主编王烁和张继伟、原《财经》副总经理傅继红等人。
“由此可见,出走团队实际上是一边谈判,一边已经精心设计好了离开的步骤。甚至在离职前已经组建或者参股到竞争性媒体之中。并且在《财经》工作期间,已经与其他投资人进行了谈判。”联办认为,所谓“谈判破裂”或“联办拒绝谈判”的消息,是不真实的。
联办强调,根据相关规定,公司高管不得以任何理由从事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而财经出走团队特别是其核心成员,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对《财经》利益的侵害。”
“出走”团队:未落实股权承诺
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联办一直知道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存在,并且当初成立时,也是知情和允许的。原《财经》杂志内部人士称:“注册北京智点原富公司,联办是清楚的。”
2008年《财经网》创办之后,原财经团队想独立注册公司,“就是从财讯里剥离出来,和《财经》杂志放在一起。”上述人士透露,在《财经网》创办过程中,联办也曾考虑一部分管理团队的激励,并先考虑创始员工这一块。
因此,联办同意给财经网管理团队10%的股份,这需要成立公司作为持股平台。“联办刚开始是同意的,但是公司成立之后,联办一直没有落实10%的股权的问题。后来原《财经》团队与联办谈判时,联办也一直拖着不办。”
在7月份的文件下发之后,部分记者和编辑无法忍受,想要辞职,因此杂志的管理层要求与联办谈判,希望在现有格局下,引入新股东,建立平衡的治理结构。还要创设独立的新闻公信力委员会,保护新闻原则不受权力与商业利益侵蚀。
但谈判并不顺利,陆续又有些编辑要走。“为了挽留他们,(北京智点原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需要增资扩股,以在未来实现全员持股。”该人士说。于是,智点原富公司股东的数量从原来的13个增加到33个。
股权变更工作完成的时候,正好跟经营部门离职是同一天。不过上述内部人士强调:“这只是巧合。经营部门的人员离职是被迫的。”
与胡舒立相熟的人士透露,在谈判中胡舒立是抱着“合”的态度的,“甚至在吴传晖(原《财经》杂志总经理)等人走后,胡舒立等人还在继续沟通,团队开始以为联办愿意在原《财经》框架下解决问题。”
但据该人士透露,联办已经决定更换《财经》的管理团队。对于联办指责原《财经》管理团队侵犯联办利益的说法,原《财经》高层反问:“《财经》团队辞职,怎么侵害了公司的利益?”
双方动态
再见亦是对手?
2009年7月20日,《纽约客》杂志一篇名为《禁区》的人物报道,其呈现的胡舒立形象与《财经》杂志犀利独到的风格如出一辙。
离开《财经》后,知情人士透露,胡舒立目前的打算是与联办各自发展,尽量避免正面竞争。“胡舒立并没有与联办签竞业禁止方面的协议。”她不会马上做杂志,首先会做网站或新媒体,“不过,再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做杂志。”
联办则表示,原经营团队集体离职至今,广告额不降反升,发行量亦呈上升趋势。同时,新的管理团队已打造好,近期也有已离职的采编人员要求返回《财经》上班。
“更为重要的是,联办的办报理念不变,视促进改革开放为己任的核心理念也没变。这也是《财经》11年来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胡舒立辞职当天,新《财经》团队完成了第二期试刊(这支团队的第一期试刊在10月16日)。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