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山东临沂村镇供销社改制路线图

    2009-11-17 03:47
    每经实习记者  郎振  每经记者  吴文坤  每经实习记者  李卓  发自山东临沂、北京

            “现在还有供销社吗,已经消失十多年了吧?”一个农民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奔赴山东临沂实地调查过程中,供销社在约90%的受访者中已经处于遗忘状态。

            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然而,在全国供销系统最典型的临沂地区,对供销社认知度也如此之低,后者的现状值得担忧,其最终改革出路在哪?多元化发展如何进行?

    一个小人物的十年历程

            当“供销社”这个字眼逐渐淡出公众视线时,老王(化名)却始终无法忘记。

            老王曾经是河北省某县下属基层社的工作人员,1999年全国供销社系统体制大变革的时候,他被通知下岗了,那年他48岁。

            老王告诉记者,自己1970年参加工作,虽然没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也是几十年兢兢业业地过来了,不去上班了,“全身不自在,不知道该干点什么,而且心里总是想不通。”

            不过,老王没有办法阻挡供销社改革的脚步。他所在这个县的供销社从1996年前后就开始施行承包制,“开始还是偷偷摸摸的,但是从1999年就正式公开招租。当初那批搞承包的人已经是整个县的富裕阶层。”

            “我当时没有本钱,也没有别的什么技能,下岗以后社里让我们自谋生路,我一边种地,一边在农闲的时候到县城去蹬三轮,这样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老王像很多在1999年下岗的农民一样,医疗保险和生活低保的解决是一个大难题。

            据记者了解,多数该县曾经的供销社社员至今也没有医疗保险和生活低保,生活艰难。工资问题也非常混乱,下岗之前在县联社工作的人员现在还能够拿到工资,但是下属基层社的社员却没有任何工资,老王就在后者之列。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该县供销社仍有下属的乡镇级基层供销社,但是名目已经“变脸”。目前该县的供销社只保留房屋资产的所有权,而使用权完全转让给私人经营,每年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

            老王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已经默默习惯并接受了没有医疗保险的生活,也不再去指望什么时候能够给自己发下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健健康康颐养天年。

    五年困境

            记者调查获悉,让供销社陷入困境的源头之一,是上世纪末的沉重包袱。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依此决定同年5月恢复成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山东临沂市河东区就在第二年的8月份建立了河东区供销社,该地区有一个区联社,一个直属企业,十个乡镇供销社。

            该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刘安勤回忆,当时整个区联社有6000多万元的经济包袱,股金包袱有1.1亿多元。正因如此,刘说,他们社于1998年就撤销了全部基层社,同时建立了十几个专业公司。、

            据介绍,河东区在1998年的重组之前,所有的基层社都采取混合经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主业不突出,经营分散,最终导致效益低下,大面积亏损。

            出现这种亏损现象的不仅山东临沂这一地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数据显示,从1995年供销总社恢复成立到1999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连续亏损,1995年~1998年亏损额逐年增加,1998年亏损高达156.1亿元。

    改制求生

            当时全国供销社大面积亏损的状况,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9年1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其中重点提出“尽快扭转效益下滑、亏损增加、经营萎缩的被动局面,清理整顿社员股金,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河东区供销社也顺应国家号召先后通过实行一区一社集中管理减债减负,进行企业产权多元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改革。

            在谈及当时的这段改革时,刘安勤还记忆犹新。“我们立即与老百姓签署兑付协议,同时把原来的集体经营改制成股份制经营,鼓励老百姓入股。”

            但是,当时由于受思想局限,很多老百姓并不认可这种入股的方式。所以,改革前期曾一度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采取以领导干部带头的办法,这样直到2000年,老百姓才开始渐渐入股。

            刘安勤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供销社重新焕发了活力,到2008年全系统共完成商品总销售12.5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2亿元,实现利润1290万元。

            但是,改制也遗留了很多问题。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部的邹天敬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1999年文件主题是  “解困”——减人、减债,但“减债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发展的关系,减人时虽然分流了部分人,但还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我们用现金、实物,甚至一部分资产来进行偿还,到2007年,我们全部偿还了股金,彻底摆脱了所有包袱。”刘安勤说。

            然而,当地的个别农户仍对此却持有异议。河东区八湖镇镇中心某饭馆的店主就曾是河东区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在1999年供销社企业改制以后,她留下了,然而没几天就不干了。“当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到养鸡场拔鸡毛,不管男女老少,都干这个,一个月才给350元工资。”

            此外,有些地区股金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据山东莒南县供销社办公室主任郭志学介绍,全县只有1000多万元的股份需要兑付给农民,且“我们在当年就已经全部偿还了”。但是据知情人士介绍说,莒南县的股金远远不止1000多万元,由于无法偿还,股金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

    完善物流配送

            记者调查也了解到,尽管有遗留问题,但供销社体系一直在尝试加强完善物流配送网络。

            以莒南县开元超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该公司的配送网络已经延伸至临沂市河东区、临沭县、沂南县,日照市东港区以及江苏东海、新沂等市区,年配送额3.8亿元。

            “从2005年开始就形成了‘镇镇有超市,村村有连锁’的经营网络。”郭志学介绍说,莒南县联社2002年~2005年在县城建立了四个大型超市,18个乡镇和基层社都建立起较大规模的超市,在全县900多个村庄建立1000个村级加盟超市。

            而且,隶属于供销社的开元超市有限公司为了便于管理、形成规模,对所有的直营店和加盟店从配送、制度、标识以及建筑风格等多方面进行统一。

            尽管目前河东区的物流配送还没有达到莒南县的规模,但刘安勤对记者表示,现在供销社主要以整合农民私营的超市为主,供销社的配送网络也覆盖了全区的1/3。

            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供销社已覆盖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3,终端销售网点超过65万个。2009年1~9月份,全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1.04%。其中,消费品零售额2356.95亿元,同比增长27.84%,增幅超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近一倍。

            2008年供销社商品零售占全国商品零售的10%,不过,由于零售涵盖面太广,且有些产品销售供销社并不占优势,所以邹天敬对未来此比例的扩展程度也无法判断。

            据了解,在物流配送方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目前还在坚持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

            邹天敬也表示,供销社完全能作为主导力量起带动作用,但具体覆盖规模不太好量化,“3~5年内会有个初步的进展,十二五规划正在调研阶段,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应该是基本实现了。”然而,他也认为新网工程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实力依然不够,普及速度不能完全跟上。”此外,企业不强、人才老化等问题也亟须解决。

            邹天敬认为,在巩固物流配送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供销体系不能“一刀切”,由于供销社深入农村,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自身的产业。“比如在物流配送上,当地民营的力量较弱,就可以做大做强。”

    再求多元化

            尽管还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供销社开始谋求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现在莒南县供销社的经营一共有四种情况:供销社直属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完全退出经营的企业。供销社会从前三种企业中拿到利润和分红,这部分企业占到了莒南县供销社收入的80%。

            据了解,河东区供销社还发起联合当地的企业,成立了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刘安勤说,这个养鸭专业合作社一边发展社员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供销社下属的山东亿嘉担保公司还能出面,帮助困难养殖户解决资金问题。

            “只要养殖户有意愿,我们就给他建养殖大棚,初期的投资不到一年就能收回。”鲁盛养鸭合作社副主任朱孟虎补充道。

            然而,竞争压力大的现状也让供销社多元化的发展遭遇阻力。

            以农资产品为例,据刘安勤介绍,河东区的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已经覆盖了全区95%以上的农资供应,公司从厂家直接进货,商品价格往往比个体经营者更为低廉,质量也有绝对保证。总公司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公司,每个分公司下面均有几十个村级农资连锁店。

            但数位河东区九曲镇的农民对记者表示,自己种地用的种子都是到村镇上的私营商店购买。“农民是看哪儿的东西便宜,就到哪里去买。”河东区农资总公司下属的八湖分公司一位负责人也坦承这样的现状。

            尽管莒南县供销社的农资覆盖了全县80%的村镇,但是该社党委书记左军良告诉记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还面临一定的不公平竞争。”

            他认为,供销社的直属、参股和控股企业进行经营,从运营成本上就比个体经营要大很多,“这部分费用很难下降。”而且,个体户不需要投入技术人员和培训,且“个体经营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偷税漏税情况。”这也间接降低了个体户的成本。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奇瑞重拾“风云”系列

    下一篇

    叶檀:淡马锡又要在中资银行收获14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