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在资本充足率的“硬伤”限制信贷投放之下,再度升温的“信托渠道融资”,或许不在仅仅作为银行维系优质客户的纽带,更多可能被银行视为调节未来信贷空间的渠道。
“银行、信托公司与资金需求方共同参与一个信托贷款项目,某种程度上看跟票据类似,对银行而言也有信贷调节的功能。”昨日,一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银行不便于直接放贷的情况下(例如额度控制或资本充足率受限),先通过向公众募集资金融资,待情况转变后,银行可以再用资金去置换。
上述操作2008年年底银行已经受益过一次,但由于市场条件变化,明年年初这一场景是否重现可能尚存变数。
据普益财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8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周,国内共有13家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51款,其中公布规模的24款产品募集资金高达119亿元。这一周的募集规模,已经接近今年7月全月的一半。
而这类规模庞大的资产,不仅为银行贡献着当前的中间业务收入,更是银行信贷增长的潜在空间。
在1~6月超过7万亿的信贷投放下,同期信托类理财产品募集金额在理财产品中占比有所下降,从去年同期的55%下降至32%。但进入7月后,随着新增贷款降至3559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工商企业的信托类产品发行迎来高峰,数量分别达到10款和20款,募集资金规模接近25亿元。
仅从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的信托融资类产品看,在今年信贷投放高峰的6月,同类产品仅发行了1款,募集规模为0.73亿元。仅用了1个月时间,运用于上述领域的信托渠道融资即扩容了8.5倍,金额也达到6.24亿元。
而从上述普益财富的统计看,8月份这一投资规模将呈更大幅度的增长。
“对于基建类项目,不是下半年需求会不会减速的问题,而是银行有没有能力支持”一银行支行副行长前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趁现在融资成本低的时期,地方政府倾向先获取资金,待用时再慢慢支取。
“我们行下半年贷款投放量不会很大,但企业的需求比较旺盛。我们可以通过对接信贷资产,提供理财产品的方法,盘活资产,既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也为客户理财”中信银行人士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
而更进一步的操作在于,上述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表示,上一波信贷冲锋的起点(去年11、12月),相当一部分新增贷款即来源于将表外贷款转移到表内的结果,即以信贷置换未到期的信托融资类产品。“这样信贷局面很容易就打开了,明年初这部分资产可能仍是第一波信贷投放的项目源”。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银行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为3.7万亿,年底账面余额达到8200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上半年银行利用信托渠道的热潮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于,当时银行主要是受监管层信贷额度所控,不得已转道信托渠道。而目前,银行信贷投放的减速并未面临额度控制,而更多是“内部问题”。
中报显示,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为8.11%,民生银行和深发展分别为8.48%、8.62%。而行业资本充足率的下滑,成为限制其信贷投放的重要因素。
由于今年4季度银行投放的信贷,其效益需要等到明年显现,但风险权重却要在今年计提,因而未来几个月银行信贷投放的热情肯定会逐渐下降。业内人士表示,明年初,银行是否有能力再度置换信托融资类产品,可能更多将取决于今年后几个月资本的补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