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格林斯潘“美国长债之谜”谜底已揭晓

    每日经济新闻 2009-08-14 09:28

            政策与学术探讨是两回事。 

      此轮经济是通胀还是通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大致说来,站在货币主义的立场,会看到此轮货币泛滥,首先影响到了货币与资本市场,而后向其他价格市场蔓延,典型的就是上半年全球期货价格的上涨,与新兴市场股市的上涨,以及对冲基金的复活。而按照萨谬尔森等人的理论,CPI、PPI都在低位徘徊,不可能存在什么由于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只要通货不紧缩就谢天谢地了。

    问题是,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以及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时代,我们看到了产能过剩与货币过剩并存,产能过剩导致终端产品价格停滞不前,而货币过剩的最大泡沫就是高在近5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果我们只看到产能过剩,对巨大的虚拟市场视而不见,就无法解释由虚拟泡沫破灭产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如果我们只看到虚拟经济泡沫,就会对迫在眉睫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麻木不仁。
     

            格林斯潘时代存在的“美国长债之谜”,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谜底已经揭晓。自2004年6月以后,美联储数次加息,到2005年9月20日是第11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从1%提高至3.75%,提升了2.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从4.7%左右降至如今的4.2%左右,下降了0.5个百分点,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进一步走低。此外,受长债走势的影响,美国30年期的按揭贷款利率也从2004年初的6.3%下降到年末的5.8%。
    当时格老提出的解释是,一是国际短期资金充裕,持有美元非常多,这些资金没有出口,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非常低;二是前苏联解体之后,大量的高技术劳动力加入到全球人才市场中来,这使得劳动力价格上不去,因此对货币无法产生替代作用。事实上,从以后的金融发展来看,大量的货币失踪与未纳入统计的金融衍生品密切相关,就连美联储也是在泡沫破裂后才知道衍生品市场到底藏了多少资金,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如果在金融危机前,政策由于对虚拟经济的无知而放纵错误,那么,在金融危机后绝不应该明知虚拟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却只求实体经济复苏的政绩,而无度地用直升机撒钱。只要恢复信用流动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该及时撤出,以免一病初愈,一病又起。

    事实上,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主要央行主导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虚拟市场回暖,同样也让货币市场价格开始走高,7月份中国财政部3次低息国债拍卖失败,而利率市场的掉期价格开始上升,这说明未来的通胀预期有所上升,必然带动货币价格的提升。按照索罗斯的说法,政策与市场之间形成反身性,当政策超过临界点,市场就会做出意料之外的反应,目前股市的震荡同样是对政策的畸形投射。一旦通胀预期真的上升,市场就会向下。
     

    NextPage

            当然,认为货币政策会发生巨大变化是杞人忧天。G2中的美国,美联储8月12日宣布将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并表示该利率很可能会继续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保证美国经济处在复苏的轨道上。G2中的中国同样如此,央行官员一再发表声明,指出货币政策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经济有所复苏而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变?是因为行政具有自成体系的逻辑。目前经济复苏未稳,谁也不愿意承担货币紧缩导致经济下行的骂名。格林斯潘意识到纸币与黄金脱钩必然导致通胀,但他绝对不会让美元与黄金重新挂钩,反而成为通胀的推手。作为学者的格老与作为政客的格老,面对的约束条件与逻辑是不同的。现在,除了宽松的政策,还有什么更好的复苏武器吗?
    当然,不要奢望货币政策一成不变,全球微调业已开始。联储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在经历了近几十年里最严重且长达两年的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正在步入稳定阶段。同时美联储宣布,暂停实施一项紧急措施,也就是在今年10月终止其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而中国总体信贷量趋降是大势所趋,中小银行将成为下半年放贷生力军已成定局。政策的微调是实体经济改变的结果,货币维持上半年的政策,央行将成为恶性通胀的渊薮。 

    不要担心政策被学者误导,学者观点并非铁板一块,实体经济与虚拟市场反映都是政策的约束条件,任何政策不可能独立其行。担心政策被误导,是杞人忧天。

     

    上一篇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致欢迎词

    下一篇

    权重股继续杀跌 沪指大跌74点报306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