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信贷新增1.53万亿 1年期央票重启

    2009-07-09 02:07

    针对6月信贷狂飙再现和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的频频异动,市场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适度微调,但目前来看,政策基调不会改变,只是在操作层面可能会体现出“松中有紧”的风格。

    每经实习记者  曾春  发自北京

            比6月天气更热的恐怕只有新增信贷数据了。

            昨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初步报告显示,6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再次突破万亿大关,直冲1.53万亿。这一数字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央行适度控制流动性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央行意外宣布在今天发行500亿1年期央票,自去年央行宣布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后,1年期央票暂停已近7个月。

            针对6月信贷狂飙再现和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的频频异动,市场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适度微调,但目前来看,政策基调不会改变,只是在操作层面可能会体现出“松中有紧”的风格。

    【新增贷款】

    6月银行“疯狂”放贷

            一季度信贷井喷之后,市场纷纷预计二季度新增贷款将趋于稳定,就在此时,6月份1.53万亿的新增贷款却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对于6月再过万亿的信贷规模,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新增贷款激增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银行利润变薄,必须“以量补价”。“一方面利差收窄,另一方面银行经营成本增加,此消彼长,银行利润摊薄,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银行只能通过贷款数量的提升来增加利润。”

        尽管银监会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防止银行月末、季末“冲规模”,同时要求确保信贷均衡投放,但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季末“冲规模”的现象仍然存在。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坦言,“年中银行考核与存贷款规模挂钩,直接影响到银行分支机构员工的收入与费用额度。”

            上述银行高层人士同时表示,信贷激增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当前市场对资金需求极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金大多流向地产、能源、交通等行业。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对于资金的要求比较旺盛。”

    【货币工具】

    时隔7月1年期央票重发

            就在公布6月新增贷款数据的同时,央行昨日公告,暂停近7个月的1年期央票在今日会重新开始发行,规模为500亿元人民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近一次发行1年期央票为2008年11月18日,发行量50亿元。

            央行公告还显示,今日将同时发行500亿元3个月期央票,发行量与上周持平。就在本周二,央行在公开市场同时对28天回购和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购操作,28天和91天正回购量分别为900亿元800亿元,回购利率连续两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除1年期央票重启,央行还于上周重启了91天期正回购品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央行基于对未来存在通胀压力的预期。

            赵锡军进一步指出,由于6月份信贷规模比较大,对流动性的调控既要保持流动性充裕又不能过于泛滥。“目前,股市、楼市都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增长,这跟流动性泛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央行6月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主要是对流动性进行调控。”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也认为,目前市场上资金面还比较宽裕,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央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微调,是一个正常的情况。

    【货币政策】

    或呈“松中有紧”风格

            上半年近7.4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与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正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起作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由于实体经济有一个传导的过程,目前还未看到实体经济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相较而言,资产领域的反应就比较快,现在股市、楼市回升的势头十分明显。这些都是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比较好的结果。

            “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定,暂时不可能改变,不过央行会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包括放缓信贷增速、优化信贷结构等,当实体经济明显好转之后,再收紧流动性。”曾刚认为,央行做出适当的调整是必须的,对于未来的货币市场必须做出一定的预判,否则,届时再紧缩政策则为时已晚。

            而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赵锡军认为,中小企业是否能真正获得贷款、就业率是否能提升、实体经济是否能恢复等,这些方面必须要看到明显的效果。“前期货币政策导致的效果是不均衡的,一方面充分的流动性刺激了投资,消费有一定上升,同时股市、楼市迅速回暖,但是实体经济、就业和外贸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所以未来调整结构会成为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美日经济数据“泼冷水”G8或再谈刺激政策

    下一篇

    国美推7.3亿港元股权激励创家电业纪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