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季度银行净利平均下滑17.17%

    2009-05-14 02:51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内地14家上市银行今年1季度报已全部公布,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和上升的银行各占一半。我们在对一些非息项目和管理费用进行调整后,罗列出新的营业利润和PPOP(拨备前利润)数据,试图还原今年1季度银行机构更客观的经营业绩。

        日前,内地14家上市银行2009年1季度报已全部公布,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和上升的银行各占一半。一季报披露后,银行股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净利润增速高于预期的兴业、交行表现较好,而低于预期的招行、华夏和中信银行一度走弱。

            “有些银行的股价在公布季报后下跌比较多,这种尴尬来自于提前启动的预期遭遇滞后的业绩。”光大证券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

            今年一季度国内银行机构不同的业绩表现,也与拨备覆盖率的变化密切有关。自去年监管层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以来,市场即预测今年为避免净利润同比负增长,“拨备”将成为银行调节利润指标的重要手段。甚至有分析师称拨备后净利润表现有一定欺骗性。

            而为避免“人为”操纵银行业绩的可能性,我们在调整一些非息项目和管理费用后,罗列出新的营业利润和PPOP(拨备前利润)数据,以试图为市场还原今年1季度银行机构更客观的经营业绩。

    拨备、盈余管理成一季度业绩变脸关键

        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明显看到,一季度的实际情况要明显差于净利润增速所显示的情况,不论是调整后营业利润还是调整后PPOP增速都出现了普遍的负增长。若不进行盈余管理,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平均在-24.14%,从调整后的PPOP增速来看平均为-17.17%。

            而导致其中差异最重要的因素即为“盈余管理”。其中具体手段包括:证券投资浮盈的释放,通过出售非交易类证券的浮盈来增加当期收入,典型的例子包括民生出售海通证券股权,此外大部分银行都有出售浮盈债券的行为。一季度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投资收益95.87亿元,而去年同期是13.96亿元。

            其次,应付薪酬的释放。除了民生和南京之外,其他12家银行应付薪酬都比2008年底有所减少,从绝对规模来看,中行、工行和交行分别减少41.15、38.21和21.71亿元。

            最后则是信用成本的降低。例如华夏银行的信用成本下降为87BP,而近年来平均水平在120BP。

            以拨备为例,对比同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比较典型。

            工商银行今年1季度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4.06%,但同期工商银行资产减值准备比去年同期减少计提42亿元,降幅达到50.4%,同时通过拨备计提减少,释放利润9.07个百分点,并最终为工商银行创造了今年1季度净利润正增长的业绩。

            而建设银行则不然。今年1季度,建设银行实现净利润262.76亿元,同比减少18.3%,但该行拨备前利润却高达429.73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究其缘由,今年同期由于资产规模增长,该行采用更为审慎并足额计提减值损失准备的方式,使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74.4亿元。

            根据建行一季报披露的数据,由于客户贷款和垫款增加额高于上年同期,该行审慎充分计提减值贷款损失准备,使得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增加,资产减值损失由上年同期的15.55亿元,大幅增加至今年3月末的89.95亿元。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同比增加2534.48%,由2.61亿元,大增至68.76亿元。

            不过通过释放拨备而在今年1季度录得净利润正增长的银行,并非代表其经营策略不够审慎或者过于注重上市公司形象。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该行今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11.7%,其中营业支出增长8%,与录得净利润负增长的银行不同,在拨备计提和利息支出方面,深发展1季度为-10.5%。但考虑到去年4季度深发展一次性大幅计提拨备,其与建行等经营同样审慎的银行的差别在于,后者循序渐进地提高拨备覆盖率。

    净利息收入或已开始反弹

        在“保8”大背景下,贷款的放量急增并没有让中资银行首季业绩受惠。多家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介乎6%至22%,原因就是息差收窄。而今年一半上市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除拨备大幅提升之外,当期净息差收窄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虽然今年银行的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并对银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不过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净息差有望探底,进一步下降的余地已经很小。一位中行人士曾表示,去年中行净息差已经触底,进一步下降余地有限。一位专家则认为,大银行息差已基本见底,接下来净息差回升可期,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贷款占比提高(或者说贷存比提高),票据占比回落,同时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和定期存款重定息逐步降低资金成本。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憧憬国际板券商板块昨大涨

    下一篇

    “银信政”产品陷造假风波银监会警示风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