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记者对全球十大银行市值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后发现,截至3月25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继续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名,其中,3家银行的当日市值分别为1844亿美元、1451亿美元和1282亿美元,并以4577亿美元的总市值占据了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每经记者 胡俊华 实习生 陈嘉烈 发自上海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名,3家银行以4577亿美元的总市值占据了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昨日,本报记者对全球十大银行市值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后发现,截至3月25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继续雄踞在全球市值最大排行榜的前三名,其中,3家银行的当日市值分别为1844亿美元、1451亿美元和1282亿美元,并以4577亿美元的总市值占据了全球十大银行总市值的51%。
以工行为例,截止到3月25日,工商银行的总市值 (1844亿美元),相当于十大银行市值榜单最后四家银行,即三菱UFJ(692亿美元)、汇丰控股(667亿美元)、美国银行(470亿美元)和花旗银行(144亿美元)的总和;或者可以说,工商银行的总市值相当于12.8个花旗银行,或者3.9个美国银行,或者2.7个汇丰控股。
早在2007年,工商银行的市值就曾一度超过当时市值最大的花旗银行,位居全球第一,而当时工行的市值行情得益于中国当时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而这一次三大国有银行占据全球市值前三名席位,则归功于次贷危机令欧美银行业深陷巨亏泥沼。
统计显示,与2007年底相比,10家银行的市值均出现大幅缩水的情况,其中工行、建行和中行的市值分别缩水48.53%、35.51%和38.59%,但欧美银行的市值缩水程度更大,缩水幅度在36%至94%不等,其中,榜单上后三家银行汇丰控股、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的市值分别缩水68.96%、78.67%和94.47%。
市值大幅缩水也使得花旗、美国银行和汇丰控股的市值排名急剧下滑,在2007年底这3家银行市值排名为第2位、第3位和第4位,但到了今年3月25日,其市值排名情况为第8、9和10位;但国内银行市值排名迅速蹿升,除了工行蝉联全球市值排名第一外,建行和中行的排名也从第6位和第5位蹿升至第2位和第3位。
三大国有银行登上全球市值排行榜的前三名,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话语权也随之提升?抑或只是暂时的幻象?另外,市值通常可以用来作为收购某公司的成本评估,目前国外知名大行的市值已经缩水成为低价股,对具备总市值优势的国内银行来说,是不是已经迎来海外并购的良机?国内银行该如何利用总市值的优势?而这种总市值的优势还能延续多久?
针对以上这些令人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研究员易宪容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
中资银行“补缺”外资银行
记者:国有银行市值位居全球十大银行市值排行榜的前三名,这一现象对国内银行来说是否有着实际意义,是否表明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业中更具话语权?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郭田勇: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好现象,国内银行市值位居全球之首,是在国内商业银行经过改制和上市,并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取得的,在此期间,银行规模和盈利水平呈现高速增长,因此,这个排名是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肯定和反映。
总体上看,不仅仅是银行业,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提出的超储备货币就在全球引起了广泛争论。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市值规模居首也有其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竞争对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欧美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巨大的冲击,业务萎缩也厉害。世界几家大银行有相当一部分倒闭或者被拆分,同时它们的股价也大幅下跌,于是导致市值严重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银行市值榜单的前三名之所以都是中资银行,主要是外资银行退了,中资银行上来“补缺”。
易宪容:这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必然产生的结果。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各大银行产生了大量的“毒资产”,而这些“毒资产”使得银行整体价值迅速下跌。而中国的银行在营运模式上,跟西方的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因此产生这样的排名结果并不意外。
海外并购当心“主权壁垒”
记者:目前欧美银行的市值大幅缩水,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此时并购欧美银行成本较低,那目前国内银行是否有海外并购的可能?
郭田勇:中资银行“出海”,不仅有利于在内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为本土企业的跨国发展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中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规避系统性风险。
同时,许多海外金融机构在经历前期大幅下跌后目前已经达到可投资区间。以花旗银行为例,其股价最低跌至不足1美元,下降空间已经不大,因此,中资银行在此时选择出海投资不失为一个良策。
但是,由于一些海外金融机构都掌握着相当的本国资源,外国政府往往会对海外投资设置相当苛刻的障碍,例如最高持股比例等。由此可见,即使在目前股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并购仍显得有点不切实际。我建议中资银行可先充当财务投资者,然后待时机成熟时转换为战略投资者。
易宪容: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要发展,要成为国际性的大银行,都要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通过资产扩张,增加业务品种和提高市场份额等方式走向世界,对外国银行进行并购重组。因此,海外并购不失为一种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手段。
海外并购也是把双刃剑,在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史上,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因此,国内银行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经营特性。
总之,在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问题上,我们可以放开步子,可以积极尝试,但不能走得太快,不能走日本银行业上世纪90年代的道路。要多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调研,要对所在国的金融法规与制度,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价值取向等有更多的了解。
我国银行要练好内功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多家银行也曾在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但后来又被挤出排行榜,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未来该朝什么方向走?
郭田勇: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仍需向国外借鉴相关的经验。在金融创新的问题上绝对不可因噎废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金融创新力度和推进银行的混业经营;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吸取国外银行的相关经验,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外部监管机制。
中资银行在战略上仍然需要避免重蹈日本银行的覆辙,在内部风险控制上要严格将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尤其是在4万亿投资计划公布后产生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后。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宏观调控,避免大量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出现,从而引发银行信贷危机。
易宪容:从表面上看,三大国有银行通过这几年的改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沛了,利润水平提高了,管理能力上升了。但是,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有银行的内在机制并未随着其业绩的上升而有所好转。从公开数据看,三大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上市后,确实成绩喜人,但国有银行的内在机制、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改变则非易事。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 010-65072776
上海: 021-61213899
深圳: 0755-33203568
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