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2022年营收439.52亿同比增12.66% 董事长吴以芳:对新冠相关产品有新定位
◎此前疫情期间,复星医药是较早布局新冠疫苗及新冠小分子药物销售的企业之一,从销售数据看,复必泰及阿兹夫定片也为公司创造了不错的营收业绩。不过,随着新冠病毒进入“乙类乙管”以及低水平流行阶段,新冠相关产品营收同比降低已可预见,特别是以复必泰为代表的疫苗,其接种量放缓的趋势已在年报中体现。◎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称,“乙类乙管”之后,要把原来的一些防疫产品作为常态产品来对待,新冠疫苗、新冠治疗药物等皆是如此。
科华生物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百亿仲裁案已了,但天隆公司剩余38%股权去向未定
◎*ST科华表示,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是经公司审慎研究并与交易各方协商一致后作出的决定,鉴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未正式实施,交易各方无需承担违约责任。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莎普爱思“甩卖”子公司 原股东低价回收还欠钱不还?
◎3月24日,莎普爱思发布了一则关于提起诉讼及申请财产保全的公告。2023年1月16日,莎普爱思因股权转让纠纷一案向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法院起诉吉林省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宏远达创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岳氏天博医药有限公司,要求被告赔偿拖欠的股权转让款、违约金及资金占用利息损失共计5802.75万元。◎莎普爱思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事件中,莎普爱思属于“受害”一方,为保护上市公司及股民利益,公司必须提起诉讼,希望能够尽快把钱拿回来。
去年营收超152亿元,新冠项目贡献32亿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今年新冠项目收益将显著下降
◎随着新冠病毒走向低水平流行阶段,接下来药明生物新冠业务将面临显著下降。“因为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了,新冠订单不会有增长,我们预计2023年新冠项目收益将显著下降,2023年新冠项目收入占公司收入比例有可能会低于5%。到2024年,这块收入可能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的聚焦点还是放在传统业务,即非新冠业务上。”陈智胜表示。
大型医用设备目录再调整 CT、MR等设备将加速下沉基层医院
◎未来基层医疗机构在购置相应医用设备时可免于繁复的审批程序。联影医疗方面对记者表示,CT、磁共振调出管理品目,所有产品均不再需要配置证,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采购;另一方面,对于部分二三级医院前期碍于配置证的原因所必需的中高配置影像设备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财报里的真相丨药明康德2022年营收近400亿,计划今年投入资本开支80亿元~90亿元
◎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是药明康德所有业务板块中唯一一个营收同比下降的板块。报告期内,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实现收入9.70亿元,同比下降22.5%,经调整Non-IFRS毛利2.93亿元,同比下降48.7%,毛利率为30.2%。药明康德解释称,收入下降主要由于业务主动迭代升级,公司将集中推进更优质的项目管线,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加创新性的候选药物。
“单品打天下”经不起风吹草动?长春高新盘中跌停 董秘:不清楚下跌原因
◎今日,长春高新盘中跌停。对于公司股价波动,董秘回应称:“已注意到股价波动,公司从一月份以来,特别是二月份以来,经营和市场恢复情况是非常好的,至于下跌的原因,我们也并不清楚。”◎长春高新股价为何如此脆弱?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公司单一的营收结构。
股价日跌9.99% 长春高新董秘回应每经:不知道原因,公司经营情况非常好、没听说有集采
今日(3月17日),长春高新(SZ000661)高开低走,终以166.33元/股、9.99%的跌幅收盘,当日市值蒸发约75亿元,最新市值673亿元。今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长春高新董秘张德申,对于公司股价的巨幅波动,...
通策医疗回复监管函:收购和仁科技不成转为参股,系为避免公司相关项目被搁置
◎通策医疗表示,公司2023年2月15日披露终止收购和仁科技控制权的公告时,没有形成对和仁科技股权的再次受让计划;后公告披露“并继续磋商合作可能性”是指继续就成立合资公司的合作事项进行磋商,不涉及和仁科技的股权转让。◎通策医疗方面表示,双方在交易方案的反复论证、沟通后,为保持公司口腔医疗主业不变,同时满足医院医疗数字化战略需要,向医疗数字化领域延伸、探索,决定合作方式由控股变为参股。
大震已过,余波未平 硅谷银行事件背后:美国高利率背景下国内医药产业何去何从?
◎一位国内药企人士对记者表示,对有海外业务的国内企业来说,美国高利率意味着业务层面和资金层面的双重压力,未来各方投资理财的风险偏好也会降低;一位投资人士直言,从长期看,美国高利率对医药创投风险偏好的压制还在。◎头豹(上海)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依芮表示,对于硅谷银行这类备受科技和生命科学初创公司青睐的金融机构来说,政策性利率抬升,贷款需求受压制,可能导致生物制药创新企业更加难以维持研发支出。不过,近年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及中国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的软性与硬性支持,也减少了企业对于美元PE/VC的依赖。
多家医药公司回复硅谷银行事件影响 企业不慌但投资人谨慎:市场投融资或受冲击
◎硅谷银行此前曾表示,2022年它为至少一半的由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医疗健康初创公司提供了银行服务,并参与了去年美国医疗健康及科技板块44%的IPO项目,由此可见硅谷银行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3月12日下午,一位投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公开回复的公司都表示影响不大,但银行破产还是会在短期造成公司部分资金损失,在长期压制市场的投融资情绪。
财报里的真相丨去年营收增17%首破百亿,扣非净利润仅微增0.39% 普洛药业“转型”之路通往何处?
◎2022年,普洛药业营业收入约105.45亿元,同比增加17.92%,这是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营收增速也创下近10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36亿元,同比仅微增0.39%。◎近年来,普洛药业持续扩大对CDMO业务的投入。2022年公司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77亿元,同比增长13.17%,毛利6.47亿元,同比增长7.65%,毛利率41.02%,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外资药企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营商环境改善获一致认可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
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建议进一步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
3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恒瑞医药(SH600276,股价42.12元,市值2687亿元)方面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恒瑞医药董事长...
内地赴港消费现新趋势
◎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已有逾62.8万名内地旅客访港,为2022年同期的75倍,而香港市民出境人数超过298.9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7.6倍。◎全面恢复人员的正常往来,除了利好旅游、餐饮等传统消费业外,内地居民到港消费也随之呈现出新趋势,“买保险”、“做医美”、“打疫苗”的消费三件套预计将成为后续主要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