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投融资论坛”举行,共话电影投融资新趋势,并发布了《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2024)》。报告显示,影视企业私募融资数量在2023年下滑后,2024年回升,资本回暖信号初现。但电影行业仍面临评估难、风险高等问题。同时,电影商业模型正在重构,需“养IP”、多渠道融资,以适应观众需求和市场变化。
每经记者 宋美璐 每经编辑 陈俊杰
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超150亿元票房,占据了当前内地电影市场近六成票房。其带动的旅游、文创周边等衍生价值外溢,也让资本端开始重新审视电影票房之外的商业潜力,折射出政策、金融与内容协同发展的“产业共同体”新趋势。
电影市场资本回暖信号初现,但对资本市场来说评估标准不一、风险高、周期长、聚焦头部等问题仍然存在。4月24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投融资论坛”,汇聚来自金融、内容创作、政策、平台等多方代表,共话“电影投融资的价值新发现与信心再回归”,并发布了《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主办方供图
如何让电影与资本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成都推动建立“中国(成都)电影投融资行动计划”。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称,“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期透明的平台,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能够扶持全类型的作品。并通过我们的大数据来支持投融资更加有效,甚至包括期盼以后中国能够出现电影的完片担保等”。
《报告》显示,影视企业私募融资数量在2023年出现较明显下滑,从2022年的33起下滑至18起,而2024年数量回升至34起。
“说明资本又开始重新回到电影领域,至少它在关注电影,说明资本还是对电影有信心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说:“但是从投资方向上,新质生产赛道细分,投资非常谨慎,偏向早期投资。”
从新质生产赛道到初创团队,市场正在寻找更轻盈的切入口,而不是押注下一个《流浪地球》。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何评估一个项目价值?如何让银行不把电影贴上“高风险”标签?
电影出品人、监制、制片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分析称,“未知性给大家造成很大的恐惧感。现在产业化程度太低,我没办法评估或支持一个项目”。
“我们倡导更多的耐心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倡导长期主义,但是资本有其规律和逻辑。”饶曙光表示,电影行业应当打造一套长期有效、透明可行的融资机制。
为破解融资难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成都推动建立“中国(成都)电影投融资行动计划”,并搭建“中国(成都)电影投融资服务平台”,该平台由成都电影集团与成都高投兴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整合金融资本与影视资源,通过“基金池+项目池”模式,提供从资金匹配到拍摄落地的全周期服务。
主办方供图
“我们就是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解决电影投资中无形资产评估和信息不通畅的事情。”成都高投兴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影属于无形资产,金融机构很难去评估其风险,此外电影制作人和投资人之间存在信息差,也加大了投资风险”。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金额达到近120亿元,而当前则不足2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亟须通过创新机制突破融资壁垒、培育优质内容。”饶曙光说:“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期透明的平台,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能够扶持全类型的作品。并通过我们的大数据来支持投融资更加有效,甚至包括期盼以后中国能够出现电影的完片担保等。”
“现在都在谈《哪吒2》,不谈《哪吒2》好像就不会谈电影了。”饶曙光称,《哪吒2》的全面开花显示出了中国电影的结构性变化——“赢家通吃”。
但是整个行业不能只等待下一个《哪吒2》,头部效应愈发显著,也在倒逼行业思考多类型、多样化内容的生存空间。
在导演俞白眉看来,当下电影类型较为单一。“我们应该让普通观众去电影院的时候有一种去环球影城的观感,有不同项目可选,我们的电影需要更多的类型,需要更多的已经成功的稳定的IP(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内容或品牌),让电影院变得重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起来。”
图片来源:豆瓣
另一方面,《哪吒2》也让电影票房以外的商业价值被看到。“电影本身产值不大,电影大的在于它的影响力。”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方特动漫总经理、熊出没总制片尚琳琳表示。“对于投融资而言,大家也很关心它的整个后产业链,后产业链大家都很清楚说得最多的就是后续衍生品开发。”
据尚琳琳介绍,华强方特从《熊出没》第一部作品开始就不断做后续衍生链的开发。目前有20多大类,2万多个SKU(库存单位),基本覆盖了所有方方面面的产品,超40家主题乐园。2023年数据显示,全球主题公园乐园入园人数排名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迪士尼。而电影中的广告植入、IP授权、实景娱乐也正成为资本回收的重要方式。
图片来源:豆瓣
这意味着,电影的商业模型正在重构,内容不只讲故事,还要“养IP”。
注意力稀缺、碎片化观影等观影习惯的变化,冲击着电影在娱乐内容中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演员、北京七印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静建议,制作方应该从策划阶段就考虑“一鱼多吃”,比如《东极岛》正在布局VR(虚拟现实)空间,将会同步电影上映时推出。“长剧套拍短剧也是一种方式,重要的是让资方看到电影能够不停地带来更多元的衍生产品。”
电影的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艺术革新都是对当下科技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回应。
“但今天的挑战,是以往任何一次变革的100倍。”导演俞白眉直言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剧烈变革”的十字路口。面对观众需求的变化与科技浪潮的冲击,十年磨一剑可能已不再适应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观众比我们更敏锐地发现这些电影过时感,过时和电影制作周期有关。”俞白眉说:“现在我们很难想象五六年时间来拍一个电影,给七年之后的观众看。”
“电影是一个既有前瞻性又有未来预知的行业。”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制片人蒋德富称,当下中国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创作既需要坚守艺术初心,也必须具备多渠道融资、多元化发展的生存策略。“做内容的如果不坚守电影,自己心里过不去。但坚守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旁边几条腿’支撑起来,为艺术提供支撑点,让企业能够平稳。”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