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在苏州举行。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称,公司可调度算力资源已占全国六分之一,未来将强化云智算,围绕算力多元化等三方向布局,构建AI全栈服务。他还提到AI规模效应深化,使用成本降低,任务成算网主要承载内容,算力回弹效应加速显现,未来3年智能算力规模增长超2.5倍。
每经记者 杨卉 每经编辑 陈俊杰
4月10日,以“由云向智,共绘算网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在苏州举行。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中国移动的可调度算力资源已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未来还将在算力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云智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杨杰还提到了信息消费的一些新变化。在他看来,未来AI智能体的数量将超过人的数量;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中占比将超过80%;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未来机器人数量也将超过人的数量。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算力基建成为运营商的主攻方向。
据杨杰介绍,在搭建智算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移动围绕“算力多元化、算网一体化、全域AI化”三个方向布局,算力服务器规模超100万台;建成13个全国性、区域性智算中心节点,打造多个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智算规模超43 EFLOPS;并网21家智算中心、3家国家级超算中心、3家量算中心,可调度算力资源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杨杰还透露,未来中国移动将在算力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云智算,聚力“四个重点方向”,构建涵盖算力、工具、模型、应用等的“AI全栈服务”。具体来看,在打造融合型算网基础设施(AI IaaS)方面,中国移动计划建设超大规模的“算力工厂”,推动万卡级、千卡级智算中心的倍增扩容。同时开展十万卡智算中心研究,建设“集中化+分布式”推理算力资源,形成“中心集约、边缘泛在、中训边推、训推一体”的智算体系。
“网络枢纽”方面,杨杰提出,未来中国移动还将加快天地一体、智能融合、通感一体等6G特性的现网应用,强化800G和1.2T超高速下一代网络的试点落地,拓展低空网络、航空网络、卫星网络,支撑“人机物”的全域连接。
此外,杨杰还提出要打造自助式工具平台(AI PaaS),以“人人都能够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为目标,面向模型训推全环节,提供模型预训练、对齐精调、性能评测、量化部署等端到端开发支持。面向大规模训练和高并发推理等重点场景,沉淀万卡并行、异构混训、断点续训、推理加速等能力,同时提供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服务。
在打造一站式模型服务(MaaS)方面,中国移动提出要做“AI领域最强集成商”,提供“云-边-端”大中小模型串联,以及文本大模型、图像大模型、编程大模型等多类型模型并联的服务。打造语言交互、图像理解、视频生成等AI通用能力,沉淀边缘智能、隐私计算、量子信息等共性能力;构建智能客服、办公助理、医疗助手等智能体库。
面对经济社会的“AI+”发展需要,杨杰表示公司将推进全量产品AI化。举例来看,面向个人娱乐、智慧家居、健康养老等场景将加速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消费“新三样”的布局落地。面向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将构建AI+工业质检、AI+车路协同、AI+低空智联等“自动驾驶”级解决方案。
在杨杰看来,随着以数智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设施和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推动经济社会从“互联网+”“5G+”向“AI+”加速转变,为算网基础设施演进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
杨杰指出,目前AI的“规模效应”正在持续深化,主要体现在技术能力的规模效应以及经济效益的规模效应上。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应用,AI使用成本将显著降低,每年下降约10倍。在“两个规模效应”驱动下,AI任务成为算网基础设施承载的主要内容,到2030年在全网流量中的占比将达到64%。这一变化将对算网基础设施架构创新提出迫切需求。
杨杰还提到,算力的“回弹效应”也在加速显现。他指出,未来3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2.5倍,年均复合增速近40%,推理算力需求将超过训练算力需求。“未来3年,推理算力年复合增速将达到训练算力的近4倍。到2028年,推理算力规模将超过训练算力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杨杰还预测了未来信息消费“新三样”(AI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的火热程度。杨杰指出,未来AI智能体的数量将超过人的数量;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中占比将超过80%;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未来机器人数量也将超过人的数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