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动总规模500亿元的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
◎北京昌平发布150亿元科技产业基金群,支持合成生物学、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合肥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助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每经记者 姚亚楠 每经编辑 肖芮冬
近日,总规模500亿元的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正式启动;北京昌平发布总规模150亿元的科技产业基金群,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并购、金融资产投资等领域;合肥将设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近日,2025年未来科学城科创金融大会在北京昌平区举行。会上,昌平区成立了总规模150亿元的科技产业基金群,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并购、金融资产投资等领域。
据介绍,科技产业基金群将重点支持合成生物学、医疗器械、生命科学、脑机接口、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加速科学家原创成果转化,建设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的“策源地”。符合条件的早中期科技企业、具备进口替代实力的企业以及具有全球原创性或临床实践项目的企业均可申请。通过基金投资,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化进程。
日前,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暨“投资上海”活动周开幕,总规模500亿元的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也正式启动。
据介绍,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首期基金100亿元。该基金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服务等符合市区协同主导产业的项目。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达500亿元以上,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该基金群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与行业龙头企业、各类社会资本等共同助力完善上海并购市场生态。
近日,合肥宣布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将发布一揽子措施,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内投入20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每年1亿元专项补贴,全方位保障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此外,还将成立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产业生态联盟,通过联合研发、多元应用场景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日前,由中银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成都交子金控股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东部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都光华开源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自贡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及成都交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七家机构联合发起的成都交子中赢基金签约,成为首只落地四川的国家科创协同发展母基金。
据悉,成都交子中赢基金由中银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交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管理,总规模50亿元,首期认缴规模20亿元,采用双GP(普通合伙人)管理模式。该基金不仅是首只落地四川的国家科创协同发展母基金,也是中银科创母基金中,首只引入民营企业注资的基金。
近日,湖北长江千帆企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这标志着农银AIC股权投资基金落地湖北。这是湖北省首只联合省市区三级投资机构共设的AIC股权投资基金,也是湖北省引导基金参与的首单AIC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总规模10亿元,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认缴2亿元,农银投资认缴2.86亿元,长江产业集团认缴2.94亿元,武汉三恒投资集团认缴2亿元,财政资金实现5倍放大效应。基金主要围绕湖北省五大优势产业和九个新兴特色产业及其细分赛道进行投资,重点关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半导体、工业母机等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硬科技领域。
近日,深圳市红土种子一号创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红土种子基金)完成注册登记。该基金由深创投联合深圳市天使母基金、宝安区引导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为3亿元,整体存续期限为15年。
据介绍,红土种子基金更加突出政策属性,锚定深圳“20+8”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更早更小更前沿”创新技术概念的投资与孵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种子项目。
近日,由北投资本集团发起设立的广西桂粤大湾区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桂粤基金),已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总规模超5亿元。
据介绍,桂粤基金是由北投资本集团联合广西(深圳)产业合作中心发起设立的,通过“1+N”母子基金架构,推动资本与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助力更多优良资本向广西投入,更多先进产业在广西发展壮大。
近日,济南工融国惠股权投资基金发布。该基金是山东发展集团旗下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母基金出资设立的子基金,规模10亿元,由山东省新型工业化基金、山东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工银金融资产、济南城投资本、济南历下引导基金共同出资设立。在投资方向上,该基金将重点投向山东省内高端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汤亚文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