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2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主题为“掌中光影、向新向质”,首次与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同期举行。本届短片节收到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448部作品,涵盖短片、短视频、微短剧、微电影四个单元。活动旨在探索“科技+影视”创新路径,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深圳城市影响力。
每经记者 孔泽思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以下简称短片节)于2月19日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本届短片节以“掌中光影、向新向质”为主题,首次与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以下简称深交会)同期举办,共探“科技+影视”的创新路径。本届短片节共收到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448部参选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两短两微”——短片、短视频、微短剧、微电影四个单元的网络视听内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本次“一节一会”秉承“打造行业标杆、引领行业标准、构建市场生态、汇聚城市流量”的目标,将进一步赋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深圳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深圳推出更多影视精品。同时,通过资源互补、产业协同和国际合作,也将为全国影视剧产业、网络视听行业注入多维度的增长动力。
在2月19日晚举行的“金鹏之夜”盛典活动现场,“金鹏导演扶持计划”揭晓了“年度纪实短片”“年度动画短片”“年度大学生短片”“年度剧情短片”荣誉,同时还揭晓了新增创新项目“年度商业创意短片”“年度公益短片”“年度AIGC短片”“年度微短剧”荣誉。
微短剧是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金鹏之夜”盛典活动还发布了“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此项计划旨在推动微短剧融入科普知识和科学精神,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微短剧创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赋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25年计划创作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科普类微短剧,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前,5G、4K/8K超高清、人工智能、虚拟拍摄等数字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本届盛典活动上,AIGC微电影创作扶持计划作品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此项扶持计划通过展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微电影创作中的应用和成果,激发创作者的创意和热情,推动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同时,为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微短剧+”布局,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深圳广电集团、爱奇艺、中汇影视等多单位联合承办的“微短剧+扶持计划暨微短剧剧本全球征集活动”也在会上同步开启。
导演胡玫在现场表示:“短剧内容体量小、情绪直接,对导演的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都提出了新要求。‘微短剧+’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游戏、动漫、VR等与影视作品跨界融合,给了新一代创作者以更低成本去尝试新题材、新工具、新风格的机会。”
2月2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开启了“全国微短剧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议程,行业专家、平台方及头部企业代表共议短剧产业发展趋势,行业规范化、精品化及全球化路径成为焦点。
研讨会现场,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表示,微短剧目前处于快速增长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赵晖认为,微短剧题材分布非常广泛,也在文旅等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团队也在不断研究,如何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并探索以AIGC赋能微短剧。
深圳市慧动创想科技有限公司CEO汪祥斌在现场发布了《微短剧投流白皮书》。他表示,2024年微短剧投流规模达330亿元,但头部1%作品超3000万热力值,在经济效益上的马太效应显著。面对当前行业盗版泛滥等挑战,汪祥斌分析认为,监管趋严将加速行业洗牌,精品化内容与多元化题材(如银发、职场)和出海将成为突围的重要因素。
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为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公司开发的海外短剧App全球下载量超1.2亿,英语地区的自制单部剧收入超3000万美元,自制剧《大富豪》登顶日本下载榜。他表示,现在触达的人群还是处于中国微短剧前两年的状态,公司觉得目前还在打基础的阶段。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