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商汤善惠完成A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领投。商汤善惠脱胎于商汤,是其智慧零售业务独立后的形态,也是商汤完成“1+X”架构后率先完成融资的生态企业。AI应用迎来关键节点,商汤善惠创始人黄迪认为,AI落地需干“脏活累活”,以适应市场环境。智能零售柜行业已走出泡沫期,成本降低与算法优化使其成为市场主流。智能零售柜海外市场虽潜力巨大,但面临算法、支付、本地化等挑战,需采取更本地化的打法。
每经记者 可杨 每经编辑 杨夏
大模型竞速两年,从“百模大战”到“六小虎”,国内大模型公司的FOMO(害怕错过)情绪逐渐消退,应用落地开始成为影响这些公司能否继续坐上牌桌的关键因素。
早在国内大模型时代开启之时,曾投资过滴滴、小红书等企业的知名投资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信仰AGI(通用人工智能),但我信仰应用啊,我信仰能马上商业化的。”
热浪翻涌至今,共识愈加明确。“市场派”的朱啸虎,在2025年初,选中了一个AI零售项目——商汤善惠。
1月20日,商汤善惠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数千万元领投,微木资本、嘉实基金和金弘基金等知名资管平台和产业资本跟投,鞍羽资本担任长期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重点投向零售AI算法研发创新、海外市场拓展战略方向。
商汤善惠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它脱胎于AI“四小龙”之一——商汤-W(HK00020,股价1.41港元,市值522亿港元)。2024年末,商汤开启“1+X”新架构后,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走向“独立”,意在“快速抓住垂直行业的市场机会”。
商汤善惠即是商汤智慧零售业务独立后的形态,这也是自完成“1+X”架构之后,率先完成融资的生态企业。
“AI要落地也有不少‘脏活累活’,才能满足垂直行业特定场景很高的精度要求,完美达成客户期望。”官宣融资之际,商汤善惠创始人、CEO黄迪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
黄迪认为,AI应用迎来关键节点,“1+X”架构更利于在应用层的探索。技术的突破创造了可能性,但是适应市场才有发展。而具体到智能零售行业,黄迪阐述了成本优化与先进算法带来的新机会。另外,得益于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和智能化零售设备的显著优势,智能零售“出海”机遇浮现,不过,海外市场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发展逻辑。
出于生存需要和市场期待,AI应用层的竞争在今年将变得更加激烈,并有可能带来行业的“动荡”。
先“捅破窗户纸”的是从早期互联网时代一直活跃至今的李开复,他说,“复盘过往的数次技术革命,在‘价值链金字塔’中贡献最大的均是应用层”“大模型将从黑科技发明期迈向‘落地为王’的阶段”。
但更早付诸行动的,是商汤。2024年末,商汤科技宣布开启新架构“1+X”,其中,新架构中的“1”代表AI云、通用视觉模型等核心业务,“X”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
彼时,商汤董事长兼CEO徐立在全员信中也提到,新架构基于集团基础设施优势的协同效应,更利于生态企业快速抓住垂直行业的市场机会。
技术与应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李开复会说“只有大厂能够烧超大模型”。
黄迪在受访时阐述了背后的逻辑:AI技术需要大量投入坚持创新,在打穿成本红线之前,亏损不可避免。但是在应用生态上,只有通过极度的精打细算和激烈的商业竞争,才能推动商业化的迭代,实现模式的最优化——而也只有这样,这个生意才能赚钱。
“技术创造了可能,而发展在于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
大模型真正落地于垂直行业,需要小切口的专业数据和不断对模型进行调优。“用我们以前互联网创业的行话,叫‘脏活累活’,AI要落地也有不少‘脏活累活’,才能满足对应行业场景中很高的精度要求和完美达成客户期望。”
黄迪介绍,智能柜要达到90%的精确度相对容易,但要达到99%的精确度,则需要大量的模型微调工作。这类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错误进行反复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减少大模型的幻觉。而智能柜其实是一个结算场景,其中涉及钱,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用户的投诉和运营商的不满。
在他看来,AI2.0的能力是多模态、自然语言交互、常识和推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可能,就是让个性化服务的成本大幅降低,因为以往个性化服务都需要人的VIP服务。但是现在,AI让这种服务的成本大幅降低。
但无人零售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温度感”,如果购买一个包子,冷掉了,都没法直接处理好,那么无人零售技术再发达,也无法真正发展好。
“所以我们集中精力在线下用户体验的提升上。如何让用户在线下零售服务中,能更方便,能够解决好各种问题,能够懂用户,能够提供流畅的交流,能够更稳定服务质量。这些都是此次AI技术革命给零售行业必将带来的很多可能。”黄迪表示。
智能零售柜并不是大模型时代的新产品,2017年“新零售”概念兴起后,互联网玩家和传统零售巨头们先后下场无人零售,将自动售货机行业带入智能化时代。当前,中国的智能零售柜市场已有显著发展,但渗透率仍有不小的空间。
但AI技术的跃进,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黄迪认为,得益于成本优化与先进的算法驱动,智能零售柜的成本大幅降低。当成本降低到某个关键临界点时,智能零售柜的大规模普及将成为可能。
在成本层面,智能零售柜相较于传统自动贩卖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智能零售柜的成本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这种显著差异主要源于两者在设计逻辑上的根本不同。传统自动贩卖机内部构造复杂,包含全封闭结构、机械臂及弹簧等昂贵部件。而智能零售柜则更为简洁,其本质可以视为“一台冰箱”配备了一些智能硬件。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AI算法和AIoT(物联网)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零售柜对硬件性能的需求正在逐渐降低,从而进一步压缩了硬件成本。
黄迪认为,这种情形与特斯拉的策略颇为相似——拆掉激光雷达,靠不断更新迭代软件算法来保持所有设备都是随时升级。智能零售柜同样受益于AI算法的成熟,实现了类似的成本优化。这是一个明显的未来趋势,智能零售柜对硬件整体性能的要求将持续降低,而对“智能”的需求将不断提升。这意味着,只要远程的“大脑”(即云端智能系统)不断进化,所有智能设备都能始终保持在技术前沿,为用户提供最新、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智能货柜的推广初期,降低成本是取代传统自动贩卖机的关键切入点。然而,对于智能零售柜运营商而言,增收才是更为核心的目标。
黄迪也谈到,AI算法在这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了运营商的营收增长。在相同的零售点,用智能零售柜替换自动贩卖机后,销售额的增长幅度可超过50%。这一显著增长与成本降低相结合,使得智能零售柜具有极强的市场颠覆性。
黄迪将算法层面的能力,拆解为硬算法与软算法。硬算法在于正确识别用户购买的商品和数量。软算法则基于商品销售数据,提供智能推荐,优化补货路径,减少缺货损失,助力营业额最大化。他认为,用户在柜子中找到所需商品的次数越多,消费习惯形成的可能性越大,而这正是运营商所看重的核心价值。
黄迪观察,2024年,智能零售柜在无人零售设备采购中的占比已突破80%,全面取代了传统自动贩卖机,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零售柜的普及不仅局限于大城市,还迅速渗透到了中小城市。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销售的小型智能零售柜正助力夫妻店主覆盖周边居民区和办公楼。这种灵活的运营模式降低了创业门槛,推动了市场的进一步下沉,增加了点位。
黄迪认为智能零售柜行业已经逐渐走出泡沫期,成为一项能够稳定盈利的业务。他判断,随着智能设备越来越便宜,智能设备会泛在化。同时,云端算法的不断升级和对云端算力的更高要求也推动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朱啸虎对此持乐观态度:“中国乃至全球的线下消费零售市场潜力巨大。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在该行业内实现10倍以上效率提升的产品。这不仅要求具备核心技术,更需要有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作为支撑。商汤善惠的智能零售柜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迅猛发展以及其高竞争壁垒的核心技术与我们的投资方向高度契合。”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智能零售柜在海外悄然掀起一场变革,开始逐步替代传统自助售货机。
黄迪表示,尽管这一浪潮相较于中国本土市场晚了大约五年,但得益于近年尤其是疫情之后移动支付在海外的广泛普及和智能化零售设备的显著优势,这一转变正在加速推进。然而,智能零售柜的“技术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算法、支付以及本地化产品服务能力成为了企业必须跨越的三大核心挑战。
缺乏算法支持的智能零售柜,仅仅相当于一台普通的冰箱,无法准确辨识用户取出的商品及数量。支付环节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没有移动支付,就没有商业场景的闭环。此外,本地化的产品服务能力也至关重要,包括硬件和系统认证,售后维护保养、客户交互等服务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业务在当地市场的成功落地。
与此同时,与国内智能零售柜“换代即盈利”的逻辑截然不同,海外市场的成熟度决定了其增长路径更为缓慢。
在许多海外市场,自助售货机的生态已发展超过30年,运营商并无迫切的升级需求。以某亚洲国家为例,其自助售货机的渗透率极高,同时人口较少,市场已趋于饱和。对此,善惠采取了一种“自然发展”的策略:通过代理商合作,推动现有市场的替换,同时积极发掘增量场景的潜力。例如,在国内已经验证的办公室场景,由于传统自助售货机体积庞大无法进入电梯,而智能零售柜则凭借其小巧灵活的设计,更便于开辟这一新市场。
“不同于国内,海外市场的特点是零碎且分散,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海外市场的开拓需要时间,和国内的逻辑截然不同。“我们在海外可能会先慢慢尝试,一旦某个市场开始上量,会更加集中力量攻坚。”
对海外零售运营商而言,挑战同样存在。首先,他们需要教育消费者适应扫码后结算的新模式;其次,需要调整运营策略以应对智能零售柜的技术特性;最后,如何开发增量市场,比如办公室等场景,也是一大难题。“智能零售柜的渗透率在过去两三年逐步提升,但与国内相比仍有差距。要让海外市场真正接受智能零售柜,需要耐心和时间。”
“整体来说,对国内市场我是乐观,对海外市场我是特别乐观,但是特别乐观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耐心。”黄迪认为,海外市场自动贩卖机历经30余年发展,已形成规模达1500万台的庞大自动贩卖机存量市场,在未来5年内也会有类似中国的80%的替换率。未来,像办公室这种小型自贩售点在国内已经验证了的增量场景,必然会顺其自然在海外也发展起来,会突破存量替换的天花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