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刘若鹏提到,公司当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超材料的产业生态链,只有产业链强大了,公司的生产制造交付迭代更新才能往下走。
每经记者 陈浩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超材料(Metamaterial)已经广泛运用于先进飞机、舰艇制造、大型无人机等尖端装备领域。超材料是指一些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革命性的应用前景,超材料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前沿技术之一。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超材料在尖端装备隐身技术中的应用规模将达到11.7亿美元左右。
光启技术(SZ002625,股价18.80元,市值405亿元)是国内超材料领域的代表性企业,由5名海归博士于2010年创建。公司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由“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现已成为国内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52亿元,同比增长1.07%,归母净利润为3.61亿元,同比增长20.33%。
近日,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位于广东佛山的709基地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刘若鹏曾经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超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2010年,刘若鹏团队在深圳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主攻超材料的设计与研发。2024年他获得了由工信部颁发的“国防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采访中,刘若鹏提到,公司当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超材料的产业生态链,只有产业链强大了,公司的生产制造交付迭代更新才能往下走。“我们要打造整个超材料的产业链,光启要成为链主。”他还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公司的任务和订单都是非常明确的,最大的压力是扩产和交付。
记者:介绍一下超材料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公司有哪些竞争对手?
刘若鹏:目前国内在超材料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探索领域已经非常繁荣,但是从超材料技术产业化的角度来讲,只有光启技术一家企业。如果从全世界挑选出5家在超材料领域做得最好的企业,除了波音、丰田、雷神等国外巨头,一定会有光启技术。超材料技术起源于美国,我自己原来也在美国做研究,我回国以后,从“十二五”开始,超材料这三个字才进入我们国家的各种发展战略里面。
国内很多企业都说在做超材料,但对于从原理基础到工艺制造到产业应用的超材料体系,能弄清楚的企业还很少。对于光启来讲,我们走到今天,已经不是超材料技术的应用问题,我们已经进入到从“10到100”的环节了。我们要打造整个超材料的产业链,光启要成为链主。
我们当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超材料的产业生态链,只有产业链强大了,我们的生产制造交付迭代更新才能往下走。产业链里面,除了上下游以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制造工具、检测工具、微电子工具。随着超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从“10到100”实际上也是整个超材料产业链从无到有的过程。
记者:从“10到100”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刘若鹏:为了实现超材料产业链端到端的闭环,刚开始,我们从原材料的原材料开始研发、制造、生产,再到原材料,再到零件,再到成品。不是说我们什么都想做,是因为没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超材料产业链的各个链条越来越清晰了,产业链上有细分的专业公司出现了。我们计划在“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完成“10到100”,一个阶段干一个阶段的事儿,我们争取早日完成,然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记者: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动力是什么?
刘若鹏:在超材料领域,产品基本上都需要前期联合研制,而且现在国家主要采用定点任务模式,谁拿到了相应的任务,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到维护,所有的合同都和你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的任务和订单是非常明确的,每一天要交付什么东西都是明确的。对我们来讲,最大的压力是扩产和交付。
记者:对于超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
刘若鹏:我们的业务分成两块,第一方阵业务和第二方阵业务,形成了“1+7+N”的战略部署。“1”是指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7”是指在超材料技术领域构建了七大能力平台,“N”是指以七大平台能力全面赋能各先进制造领域,为先进制造行业提供深度的方案定制、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等。在我们的第二方阵业务里面,很多做电子装备的企业跟我们有全面的战略合作。我们不是一家拼销售的企业,而是一家拼科技创新的企业,只要有科技创新,大家都会来跟我们合作,而且来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巨头。我们未来民用业务的收入占比肯定会持续提升。
记者:超材料技术起源于美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可能会遇到技术限制或者商业纠纷?
刘若鹏:没有,我们所有的核心专利都有授权,当时我一回国,2010年到2013年这4年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超材料行业的所有专利布局。
记者:目前公司战投的进展如何?
刘若鹏:我们对战投的要求是可靠资本、耐心资本,要能支持国产的自主创新,支持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第二,战投要支持企业的发展,尽量跟我们在战略上有更多协同,双方能够共享收益,因为只有大家能共享收益,才能真正一起走远,否则双方永远都在博弈。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浩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