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年营收超300亿元的新起点,山西汾酒今年上半年依旧在高基数上实现了高增长。
山西汾酒8月27日晚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27.46亿元,同比增长19.65%,归母净利润84.1亿元,同比增长24.27%。
面对白酒消费淡季,公司围绕“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的策略,上半年高中低价格带产品实现了全线增长。同时,持续精耕长江以南核心市场,全国化进程加速,公司上半年省外市场销售收入142.7亿元,同比增长25.7%。
行业存量竞争趋势下,“汾老大”业绩能够继续保持20%的增长,充分印证其名酒企业韧性和强大的终端掌控力。市场普遍认为,公司渠道端在下半年销售旺季留有充足空间,公司完成全年20%营收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上半年获北向资金香港中央结算公司等大幅增持。同时,3月至今,公司控股股东汾酒集团已累计斥1.5亿元增持公司股份,后续还将按照计划增持股份。
近年来,白酒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但山西汾酒却一直保持着持续且稳定的高质量增长,充分显示出“汾老大”的韧性。
2024年上半年,在“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的战略指引下,公司中高价酒实现收入164.3亿元,同比增长17.4%,普通酒产品实现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27.4%。
在2023年突破成为百亿大单品之后,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全新升级的青花20,并加入“五码合一”系统,加强对渠道和价格体系的管控。公司“汾享礼遇”渠道模式持续推进,同时根据渠道反馈进行调整优化,渠道保持健康良性状态。
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司普通酒产品的增速高于中高价酒,在业内分析看来,这或是淡季公司调整产品发货策略的结果。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上半年公司结构升级节奏放缓,产品增速更趋均衡。其中,“青20”保持20%+增长;腰部紧抓大众消费需求,加快全国化推广;玻汾则随县级市场下沉开拓保持增量投放。
对于白酒行业而言,第三季度是白酒行业争相抢抓的“黄金”旺季,那么第二季度成为酒企调整状态的最佳时机。而山西汾酒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供应计划,在销售淡季积攒足够的势能应对随之而来的中秋旺季。
业内分析认为,山西汾酒在销售淡季的系列举措能够有效稳定核心高端产品的市场价格地位。从上半年公司普通酒的强势增长恰恰能够印证公司强大的市场前瞻性和渠道掌控力。
山西汾酒的业绩增长,也与其精耕长江以南核心市场,不断优化长三角、珠三角等潜力市场,全国化进程加速有关。上半年,公司在省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省外市场销售收入142.7亿元,同比增长25.7%,省外市场的增速远超省内。
此外,汾酒电商持续高质量发展。在618全周期,京东、天猫、抖音、快手四个电商平台的汾酒官方旗舰店均获得白酒品牌旗舰店销售排名榜首,扩大了汾酒品牌在线上平台的影响力。
上半年,公司销售回款为215.95亿元,同比增长21.96。
2024年是汾酒复兴的发展转型期和管理升级期的关键一年。在2023年年报中,公司确定2024年主要指标为力争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0%左右。
除了在营销端的积极策略外,公司也在强化自身实力,并为跨越经济周期构筑全新的增长引擎与驱动力。
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与华润集团旗下华润创业、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数字化深化合作协议。持续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内控建设水平,上线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
生产端公司注重前瞻谋划,加强协同调度,以计划与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市场产品的有序供应。上半年酿酒生产全方位强化“三基”工作,同时,推进采购、仓储、物流管理线上系统升级,供应链系统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持续推动“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做强做大,筹备公司扩产增储项目建设,抢抓施工进度,2030等重点工程项目加速上马。
品牌文化建设方面,公司持续提升汾酒文化深挖与活化水平。参加商务部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授牌仪式”“竹叶青”获评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汾酒活态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歌舞剧《牧童遥指杏花村》完成首演,剧中展现的山西独特历史和文化典故受到观众一致好评。8月21日,汾酒发布全新“巨匠”系列,采用独特的“活态三非遗工艺”,以超高端文创酒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公司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应用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做优做实。
今年以来,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压力以及良好的渠道治理及内部管理,给予了市场信心。国金证券、信达证券、东吴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对公司高质量兑现全年目标保持乐观。
今年上半年,公司获得多只基金的增持。一季度中国工商银行-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增持公司股票约220万股,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增持24万股,代表北向资金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更是一、二季度连续增持山西汾酒合计超1500余万股。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丁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