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询函要求三和管桩结合业务模式、采销结算方式等情况,量化分析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说明公司盈利质量是否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等。
每经记者 吴泽鹏 每经编辑 魏官红
5月29日上午,深交所向三和管桩(003037.SZ,股价6.49元,市值38.88亿元)下发年报问询函,该企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7.30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9亿元,同比下降49.19%;扣非净利润为5422.78万元,同比下滑59.99%。
三和管桩的主营产品是预制混凝土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到,其去年销售桩类产品4437.25万米,同比增长了15.83%,但公司产品毛利率出现下降,由11.63%下降至9.77%,营收及利润未能实现同步增长。
年报问询函主要关注三和管桩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变动不一致的原因及合理性,同时,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该企业为改善主营业务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后续拟采取的措施。此外,三和管桩的资产负债率、短期偿债能力、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未办妥产权证书等情况,也被交易所问询。
三和管桩依然保住了2023年净利润为正数,而在这背后,该企业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2.19亿元,2022年则是7780.25万元,同比下降了381.24%。
因此,问询函要求三和管桩结合业务模式、采销结算方式等情况,量化分析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差异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说明公司盈利质量是否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三和管桩去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51.91亿元,而2022年数据则是54.9亿元,同比下滑了5.44%,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金额变动不大。截至2023年末,三和管桩应收账款账面余额8.71亿元,期初余额为7.33亿元,同比也有较大增加。
这一情况也引起交易所关注,问询函要求三和管桩说明前五大欠款方的有关情况,并且注明相关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欠款方的名称、注册地点、注册资金、从事行业、账龄、期后回款情况、名单较前期是否有变动、是否和收入前五大客户相匹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
此外,截至2023年末,三和管桩坏账准备余额5126.36万元,本期计提坏账准备1714.14万元,坏账准备收回或转回金额为1183.75万元,公司也被要求分析坏账准备计提金额是否充分、合理。
短期偿债能力方面,问询函指出,三和管桩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57.45%,流动负债29.70亿元,占总负债比例为78.37%,货币资金为14.52亿元(其中受限资金0.59亿元),交易所要求企业说明截至回函日公司兑付相关负债的情况,并结合公司有息负债及到期情况、可自由支配货币资金、资产变现能力、融资能力和计划等因素,说明公司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上市管桩生产企业,三和管桩在2021年初成功上市,当年成功登顶营收高峰(近87.1亿元),随后在2022年出现大幅下滑,2023年尚未能得到恢复。同时,该企业的盈利高峰出现在2020年,当年的归母净利润突破3亿元,超过随后三年(2021年—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之和。
不过,这也与近几年的行业不景气相关。根据三和管桩年报援引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和同比分别下降约10%、14%,其中混凝土预制桩累计产量同比下降13.7%;202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和同比分别下降11.2%、9.29%,其中预制混凝土桩总产量同比增长1.68%。
三和管桩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尽管增长幅度相对有限,但考虑到202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全行业整体经营环境严峻,这一增长属实难能可贵。”
三和管桩同时介绍称,当前市场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市场预期相对疲软,部分区域市场出现了产品供应超过需求的情况,导致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降幅超过了材料成本的降幅,毛利率下降。
据三和管桩介绍,目前,预制混凝土桩的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电力等。2023年,光伏桩的需求快速增长,成为预制桩行业市场的发展新增长点。
记者查询到,2023年三和管桩光伏用桩的销量达到511.2万米,2022年则是423.24万米,同比增长了20.78%。在最近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三和管桩表示,公司已在西北地区设立子公司进行光伏业务布点,以提升空白市场占有率。
三和管桩还介绍称,根据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自统计以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度,公司连续十一年产量排名行业第二。国内最大的管桩生产企业则是尚未上市的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该企业规模远大于三和管桩,其2020年的产量已达到18362万米,这一年三和管桩的产量是3738.01万米。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08519523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