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王嘉琦
苹果公司的最新广告《Crush》引发了一场关于商业、艺术与社会责任的讨论。这不仅是一次营销失误,更是对苹果品牌形象的一次深刻打击。
广告中,伴随着经典老歌,一台碾压机将乐器、书籍等传统文化符号压碎,随后新款iPad Pro亮相。这一画面被解读为技术力量对人文创意的摧毁。
曾经以创新和反叛精神引领时代的苹果,在《Crush》广告中显露出了一丝傲慢。
公众的强烈反应,不仅仅是对一则广告的不满,更是对当下社会环境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集体反思。在经历了疫情和全球动荡的洗礼后,人们更加渴望温情和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苹果的这一失误,无疑触动了这一敏感点。
苹果此前的经典广告,从《1984》到《Think Different》,无不推崇个性、反叛和创意,每一次都能引起市场的共鸣。
也正如网友说:“把《Crush》倒放,才是苹果该有的样子。”
但如今,苹果的地位已天翻地覆。它从乔布斯时代一个挑战主流的反叛者,变成了一个巨头,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大厂病”——傲慢。同时,因为站到了不断被挑战、被威胁的位置,苹果公司的焦虑感不言而喻。
苹果没有摆脱“屠龙少年终恶龙”的宿命。
《Crush》所引发的不满,对所有科技巨头和还没有成为巨头的科技公司发出了警示。
科技的发展不应是人文价值的终结,而应是其延伸和提升。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舞才是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品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更在于能否赢得人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