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预计,央行购债可能和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时段重合,实现货币和财政两个渠道的流动性释放,并缓解政府债供给高峰对于银行间流动性市场的冲击。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张益铭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市场对央行购债的讨论持续升温。央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而财政部近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
鉴于此,市场纷纷猜测认为央行购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随之也将目光聚焦在“央行购债是否具有可行性上”“央行是否应该购买国债”“货币政策取向是否将变化”等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受访者供图
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企业债券余额为3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政府债券余额为7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此前,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总量居全球第二。
自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今年第一季度例会首次提出“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后,叠加近段时间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有关央行购买国债的话题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国债相关的有三种方式:一是现券交易,二是质押式国债交易,三是购买特别国债,目前主要使用回购交易工具。在现券交易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据悉,二级市场质押式购债(回购交易)是央行常用的操作方式。此类交易中国债仅仅用作质押物,与信用债、贷款和其他类资产没有区别,央行通过这种方式购买国债,向市场提供短期资金,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这种操作也不计入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其实质仍然是央行与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
当记者问及当前央行是否有购买国债的必要,以及购买国债是否具备可行性。明明表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实施货币政策在法理上是具备可行性的。
明明进一步表示:“历史上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案例较少,虽然从法律依据上看,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当下货币政策稳健的数量端工具操作模式,以及每日公开市场操作的散量操作模式,叠加资金防空转的目标,央行实施购买国债可能是在流动性出现明显收紧迹象后,而非事前预防。”
根据民生银行研究报告,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广泛使用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品,并配合财政部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等。从目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直接持有的国债体量占比不高。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有关负责人此前亦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前列,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明明预计,央行购债可能和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时段重合,实现货币和财政两个渠道的流动性释放,并缓解政府债供给高峰对于银行间流动性市场的冲击。
此前,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和通过回购交易、降准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二者对市场的影响是否相同?
对此,明明向记者表示:“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看,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和其他公开市场操作并没有本质区别,资金接收者都是商业银行,但从操作方式上来看,购买国债意味着消耗了一部分国债的供给,对于债市而言存在额外的利多影响。”
明明称:“若央行选择在二级市场购债,一方面缓解了国债大量发行所导致的发行利率上行、挤压信用债发行空间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透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宽幅释放了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实现了支持作用。”
现阶段若央行重启现券买卖工具,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变化?对此,明明对记者表示:“央行启用现券购买工具,本质上是增加了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收紧。”
明明称,尽管监管机构对于长端利率合理点位的关注使得市场对于长端利率的配置需求减弱,但资产荒的问题仍未得到改善,短期长端利率的配置力量可能会向中短端转移,但长期视角下长端和超长端利率维持低位波动的确定性仍然较高。
他指出,往后看,在支持实体经济的目标下,预计一方面财政部将落实特别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将关注财政资金在具体项目上的落实进度;央行可能会采取二级市场购债的操作模式,一方面防止政府债供给压力引起融资成本的过快抬升,一方面和财政支出渠道同步实现流动性的释放,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改善。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