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新进展,主发动机单台重复试车次数创造新纪录,该台发动机累计完成15次重复试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
为了能够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功能,发动机的研制人员也分别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车等方面来作努力,推动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进展。
据央视新闻,记者今天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我国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近日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该台发动机累计完成15次重复试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基础。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研制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前提是率先研制成功可重复使用的发动机。据悉,相比传统一次性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增加四项关键技术:一是“落得准”,二是“接得稳”,三是“用不坏”,四是“修得快”。而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研制首当其冲。该型发动机作为后续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主动力,具有综合性能高、拓展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
可重复使用火箭要实现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火箭把航天器送上太空之后还要能够返回地球再次使用。这个可重复使用也分为两个阶段,一方面,火箭要在完成送货任务后落回地球,这中间有一个滑行的过程,快到地面时候再点火。另一方面就是这个火箭回到地面之后还可以通过简单的修复后,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为了能够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功能,发动机的研制人员也分别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车等方面来作努力,推动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进展。
据新华社3月12日消息,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为适应商业航天市场需求,我国正抓紧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可重复使用火箭是未来太空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技术难度大和更加环保等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还需要探索攻关新的材料、结构和控制方法等。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意味着我们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更进了一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说。
中国商业航天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久前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与此同时,发射、测控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二号工位正加快推进建设,两个工位将各具备每年执行16次发射任务的能力。今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信心。
王巍表示,应充分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共享发展机遇,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联合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加速突破高性价比商业卫星关键技术,推出通信、导航、遥感及综合性商业卫星产品,开发商业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火箭发动机,将商业航天培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全面发展。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这是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实际上,在2023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商业航天已经被提及。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商业航天是有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益和长周期的特点。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愈发清晰,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
那么,我国发展商业航天有何优势?
首先是中国工业基础的优势。
航天产业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业技术,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工业品类越齐全,就越利于航天业的发展。
而中国正是一个制造大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不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应有尽有,且具有价格优势。这是众多跨国企业来中国建厂的原因,也是中国制造能一次又一次将工业品价格“打下来”的底气。手机、电动汽车、光伏,类似的情况在很多行业都在发生。植根于如此强大的工业能力,中国的商业航天也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
此外,我国还具备人才优势。
我国非常重视理工科教育,培养了大量工程师,这些人才进入中国庞大的工业产业链条中,将持续为航天业发展助力。
同时,政策利好也在加速释放。
事实上,中国商业航天一路走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牵引和支持。
早在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就联合印发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5年)》,提出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政策利好下,国内一批体制内航天人下海创业,第一批商业航天企业就此诞生。2015年也成为“商业航天元年”。
到了2019年,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以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
如今,经过近10年发展,业内普遍认为,商业航天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拓荒”阶段,进入拼硬实力的成长阶段。
进入新阶段,国家和地方政策也在不断加码助力,推动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此前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上述三个产业。会议表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北京、上海、海南、安徽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以北京为例,这里不仅成立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星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推动建设火箭大街、卫星小镇等产业集聚区。
在北京亦庄,以荣华南路为核心,西起地泽路东至宏达中路的一片区域,被称为北京火箭大街,坐落着中国市场估值最高的几家民营火箭企业。这里正是中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我国商业航天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上半年开始,卫星互联网星座将迎来高密度组网,与此同时,我国的可复用火箭技术也将迎来突破。”展望未来的发展,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作出这样的判断。
而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也在让普通人能够更低成本地享受太空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经济周刊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