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美团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全年营收276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6%,经营利润134亿元。其中,美团全年即时配送订单219亿笔,全年研发支出达212亿元,创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护城河稳健。到家业务方面,即时零售的场景和丰富度不断拓宽,用户黏性进一步增强;到店业务方面,美团继续发挥在本地服务市场各类场景的供给优势,满足服务消费需求的同时,积极助力服务零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新业务方面持续提质增效,净亏损进一步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可以被称为美团的“直播元年”,面对市场形势变化,美团推出了一系列直播组合,包括官方直播、商家直播及销售团队直播,美团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全年,直播交易规模迅速增长,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主动平台上观看直播并下单。其中“特价团购”及直播都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每日低价”的心智。而对于酒店旅游业务,美团增强了平台供给并改进直播能力,帮助消费者作出更优选择。
业内认为,美团所在的本地生活领域,有着连接线上线下、行业聚集度低、商户分散、数字化低等痛点难点,同时又有高频、刚需、抗周期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里,美团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深耕,造就了当下稳固的业务基础。
2023年度,美团继续发挥多应用场景的优势,高效连接供需两端并持续丰富线上线下供给,积极引领和推动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财报显示,美团2023年核心本地商业继续实现稳步发展,该业务分部营收增长29%至2069亿元,实现经营利润387亿元,同比增长31%。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是美团外卖成立10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美团在外卖市场已经完全占领用户心智,美团在财报中提到,2023年标志着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成立十周年,依靠过去十年以来的持续创新和成长,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在2023年进一步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具体数据来看,美团外卖年度活跃商户数再创新高,其中,美团2023年即时配送订单数增长24%达219亿笔,餐饮外卖的年度交易用户持续增长,中高频用户群体的规模及其购买频次稳步提升。
此外,即时零售业务也在过去一年实现了明显增长,财报显示,2023年,美团闪购高效连接数百万本地零售商、品牌与数亿消费者,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30分钟万物到家”成为越来越多人“高确定性”的生活方式,即时零售呈现全品类、全地域、全场景繁荣态势。“双11”期间,美团闪购联合超80万家线下门店,打造了一场“专属于线下实体门店的双11”。“11.11”当天,参与活动商品数量较上一年增长123%,覆盖数码家电、美妆个护、宠物食品、百货服饰、母婴玩具等核心品类,销售额创历史新高。
到店酒旅业务方面,2023年,线下消费需求反弹显著,美团节假日预订量创下历史新高,并实现全年GTV同比增长超过100%。到店酒旅年交易用户增长超30%、年活跃商户增长超60%,均创历史新高。
新业务方面,商品零售业务效率持续改善。2023年全年收入上升至698亿元,第四季度经营亏损同比收窄24%至48亿元。
除了基础核心业务稳定增长之外,美团在去年开启的直播策略也为平台商家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量,在助力实体经济之路更进一步。美团方面表示,美团将继续助力全国范围内合作商户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迭代产品创新能力,激发新需求、提供新供给,多层次满足用户“吃喝玩乐游购娱”。
去年以来,美团积极推动爆品囤货策略并提升内容视频化能力,全新构建直播频道拉近商品与用户的距离。通过“官方直播+区域直播+店播结合”的方式,满足用户囤货消费的需求。美团“神券节”已成为众多品牌发布新品的重要场合。财报提到,在2023年11月份的“神券节”活动中,必胜客新客环比增长75%,星巴克冬日招牌产品交易额突破近三个月峰值。
同时,美团紧跟消费趋势、把握假日节点,助燃线下消费。“因吃而动,寻味而游”的“味蕾游”成当下旅游消费新趋势,越来越多小众地区因特色美食变身旅游目的地,带动本地生活服务消费整体增长。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国庆假期,汕头、潮州、台州、扬州等地,由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堂食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均超500%,汕尾、潮州、延吉、柳州、淄博等地的休闲玩乐订单增幅超600%。
此外,作为科技零售企业,美团持续探索用科技助力零售服务创新。截至2023年底,美团无人机已累计完成订单超22万单,覆盖办公、社区、高校、景区、市政公园、医疗等多场景。2024年春节假期,深圳人才公园部分周边商家超8成外卖订单均由美团无人机配送完成,带动多种商品销量较“十一”假期增长超5倍。
“2023年,美团继续保持了稳健的业绩增长。这既得益于中国服务消费更为活跃,也有赖于我们多年来积累的行业经验,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业务策略。”美团CFO陈少晖表示:“我们将继续夯实主体业务的核心能力,加大提升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坚定通过科技投入和服务创新,为行业参与方创造更大价值。”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