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审计署:财政部首次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逐笔核查各地隐性债务化解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27 22:04

    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财政部首次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逐笔核查各地隐性债务化解数据,支持地方开展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

    每经记者 石雨昕    每经编辑 陈星    

    12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整改报告》)对外发布。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的整改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财政部首次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逐笔核查各地隐性债务化解数据,支持地方开展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

    针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问题,46个地区已将违规举借的196亿元隐性债务录入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系统,通过废除政府回购条款、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偿还隐性债务110.21亿元,追责问责44人。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审计方面,针对部分项目形成损失浪费问题,各地稳妥处置进展缓慢或停工烂尾项目,调整项目投资方式、压缩投资规模或引入新经营主体等,推动14个项目取得明显进展。

    首次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

    《审计整改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二是违规发行或使用专项债券资金。

    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财政部首次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逐笔核查各地隐性债务化解数据,支持地方开展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审核,适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严肃违规举债等问题追责,2022年以来共印发25批问责建议函,共追责问责428人,公开曝光24起典型案例。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是财政部驻各地监管局的主要职责之一,将地方财政问题交由驻各地监管局牵头督促整改顺理成章;另一方面,明确责任有利于更好督促驻各地监管局完成相关整改工作。

    《审计整改报告》显示,关于“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的问题,财政部督促有关地区认真整改,对暂时难以通过偿还等方式完成整改的隐性债务余额,要求按程序纳入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系统。

    截至9月底,46个地区已将违规举借的196亿元隐性债务录入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系统,通过废除政府回购条款、调整建设内容、归还项目贷款余额、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偿还隐性债务110.21亿元,追责问责44人;另外3个地区已制定分年度偿还计划等,正在推进整改。

    隐性债务化解途径

     

    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针对财政暂付款亟待清理问题,《审计整改报告》显示,18个地区通过归还原资金渠道、制定向企业追款计划等,加大占用专项转移支付或专项债券资金、向企业出借的财政暂付款催收力度,已归还32.78亿元。12个通过超调库款或对外借款等维持运转的地区,加强库款支出流量预测和大额支出等前置审核,制定银行代垫资金还款计划,已清算代垫资金8.89亿元。

    温来成表示,债务管理过程中,调库是进行资金调度的一种常见方式。由于债务资金下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地方各级人大批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库的方式暂时垫付一部分资金,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等到债券资金到位后再将款项回流到国库中。然而,调库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地方政府不能擅自操作。

    《审计整改报告》指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对各地改革方案的指导,通过改革健全县级财力保障长效机制,有效解决县级财力不足问题。

    温来成说,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有利于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也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核心。长远来看,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依赖于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收支范围。

    稳妥处置进展缓慢或停工烂尾PPP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审计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至9月底已完善制度28项,处理处分26人。

    其中,对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问题,6个地区将属于政府职能的项目,与社会资本方协商解除合同或修订违规条款,改由政府直接或主导实施。6个地区11个项目的政府方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协商一致,解除政府或国企的运营责任,1个地区已将1个项目交付社会资本方运营。

    PPP新旧机制对比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投融资处副处长伍迪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聚焦使用者付费的新机制要求特许经营者关注项目“自身造血”能力,没有经营性收益的项目无法采用特许经营,强调“可行性”的政策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未来项目建设运营环节不当推责揽责问题发生的概率。

    记者注意到,6月26日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PPP项目方面,至2022年6月底,有151个项目进展缓慢、停工甚至烂尾等,造成国有资产损失17.22亿元;10个地区违规建设10个会议场馆或景观工程等,涉及计划投资75.66亿元。

    此次《审计整改报告》明确,针对部分项目形成损失浪费问题,各地稳妥处置进展缓慢或停工烂尾项目,调整项目投资方式、压缩投资规模或引入新经营主体等,推动14个项目取得明显进展;5个地区调整了5个项目的用途或将建成项目公开出让、市场化运营,1个地区的1个项目已终止建设。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77512979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五矿发展:公司实际为全资子公司融资综合授信累计提供担保余额为49亿元

    下一篇

    《纽约时报》就侵犯版权起诉OpenAI和微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