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建院70周年,川建院与城市共生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15 11:28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对于川建院而言,这意味着如何将关注点从单一建筑的打造向综合服务的引领上转变。

    每经编辑 赵博渊

    站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川建院)的屋顶花园上放眼望去,多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装点起城市的天际线。视线范围内,腾讯成都总部、花样年香年广场、环球时代中心等项目都为其作品。它们与车水马龙一道,构成了成都“国际城南”的繁华景象,尽显出这座城市的产业活力。

    腾讯成都研发中心 图片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023年,川建院迎来建院70周年。作为一家深耕成都、影响四川、辐射全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川建院建成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地标项目,深刻参与到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

    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川建院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这种双重的身份让川建院与城市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川建院的回顾,即是对其项目所在城市的回顾。

    “专家立企,技术报国”是川建院对于自身精神传统的总结。因此,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学术院庆也成为了院庆当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城市作为其学术思考与技术沉淀落地的主要空间,也成为其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大观精筑”的“展览馆”。

    如今,面对城市更新的大背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成为建筑业的关键词,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作用更为突出。城镇化的“下半场”中,城市需要提质,企业需要转型。在数字化转型总思路之下,川建院定位“城市空间产业生态圈综合服务引领者”,其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正在写就新的篇章。

    见证城市面貌的变迁

    以成都南北主轴线的交汇点——天府广场为中心,梳理川建院的系列作品会发现,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在每一个时代,其留下的标志性作品,成为一座城市以及一代市民的回忆:蜀都大厦、华西坝钟楼、四川大学明德楼、香格里拉大酒店、宽门窄塔……

    回归到这些建筑本身,它们同样也是历史的亲历者,不仅透露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思潮及行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如今的城市景观与格局。

    铁像寺水街 图片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50年代重建的华西坝钟楼,即是受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思潮影响下的作品。一位参与过重建工程的川建院离休干部,将重建后的钟楼风格特点总结为“呈现出中国式敦厚,整体显示沉稳大气。”

    90年初投入使用的蜀都大厦,曾有“西部第一高楼”之称,“登蜀都、望成都”也成为了当时的一句流行语。彼时,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才刚刚兴起,对其设计工作也带来不小挑战。

    更早之前,为了筹集大厦的修建资金,1980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蜀都大厦”在成都诞生。从80年代开始,川建院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作品留在了上海、珠海、海南等地。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曾经的南北主轴线也逐渐延长为一条“百里中轴线”。2014年12月,川建院也“亲身”来到这条线上,落地大源国际中心,其办公楼在成为“国际城南”标志性建筑物的同时,也从这片区域出发,为城市空间注入更多可能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对于川建院而言,这意味着如何将关注点从单一建筑的打造向综合服务的引领上转变。而这势必需要对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

    如果以近来大火的“Citywalk”来衡量城市更新,一个是否“出圈”的空间至少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适宜步行;二是拍照出片。翻看社交媒体,交子大道、文殊坊、铁像寺水街、玉林东路、五岔子大桥等地都是网友打卡的好去处。这些都是川建院的作品,当中充满着新背景下川建院对于空间打造的思考。

    交子金融大街 图片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一个例子是交子大道。与今日的景观并不同,曾经的交子大道商业界面相距达到了160米,两侧还有50米的绿化空间,当时的景象被总结为“整条街道萧条冷清、紧张严肃、缺乏人气。”

    为了激活空间的生产力,一个个“盒子屋”被放置在原本的空置区域,或成为人气庭院,或成为外摆广场。盒子被注入各类业态,和同样由川建院在交子大道上打造的“交子之环”一道,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焦点,更成为“国际城南”乃至成都的代表景观。

    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在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街头走一走,烟火气之中,绿植和水景不时映入眼帘,更平添一份自然的美感。在这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生”的城市里,从古时的杜甫、李白,再到今日的市民,与水亲近历来是一种生活方式。

    白日里,站在位于杜甫草堂南面的沧浪湖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景的现代演绎版本背后,是一整套生态工程。在这片水域面积约30000㎡的湖泊周围,栖息着白鹭、夜鹭、苍鹭等100余种鸟类。该项目通过构建“灰绿结合”的湖体水生态系统、控制沿湖外源污染、进出水口生态改造、提升湖岸景观品质以恢复湖泊水生态自净功能。

    再从全流域视角下来看,清水河分叉出的浣花溪经过沧浪湖,汇入南河之后再和锦江交汇,一路向南绵延。夜幕降临之时,北起活水公园码头、南至东湖公园的“夜游锦江”又热闹起来。这里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题,串联起10公里水上游线,游船上感受水韵风光,河岸旁体验安逸生活。

    再说公园,锦城湖公园、桂溪生态公园、大源中央公园、芙蓉岛公园、新金牛公园等都是川建院对于城市与自然两者关系的探索,在为城市增添绿意的同时,也让市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彩。比如,大源中央公园特意进行了设计预留,在引入商业运营方之后,“公园下的公园”又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打破了人们对公园“老龄化”和“运动场”的刻板印象。

    增绿之外,为建筑降低碳排放量,既是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必然路径。从全国碳排放总量的“盘子”来看,据测算,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大约占一半。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

    在此背景下,一种被称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简单来理解,该方案的特点在于让建筑本身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有数据显示,其可解决30%的建筑物内部用电。近年来,川建院已在上海、深圳、海南、合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省内外地区开展了部分工程项目实践探索。

    南充清晖阁 图片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事实上,就在川建院办公楼的屋顶,便有一套光储一体化直流供电系统,其材料主要是单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产生的发电量已经能够满足屋顶及14楼——数创空间的部分用电需求。

    建筑的不同位置安装的三类光伏组件,意在通过对其发电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出哪种材料在成都地区更为适合。与此配套的蓄能系统,既作为微电网的备用电源,又能削峰填谷,储存多余发电量。最终,通过光伏供电系统以及智能控制系统以实现零碳办公。

    开启数字化转型的征程

    “冬天设计师早上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去院里领取木炭生火烤手,避免因天冷冻僵,无法灵活精细地画图。”这是一位老川建院人,对于70年代末工作场景的回忆。事实上,80年代之前,川建院几乎还是纯手工作业,而在随后的40余年,迅速经历了从电算、CAD制图再到BIM的转变。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对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对提升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有重要意义。更进一步来看,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C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座”。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6部门印发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新城建概念,同年在成都等16个城市开展首批试点。

    与此同时,2020年,川建院提出数字化转型总思路,在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工程管理、工程勘察”三大传统业务板块的同时,探索数字业务和以投资业务为核心的X业务。

    在这其中,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BIM全产业链协同工作平台、绿色低碳楼宇物联智控平台、CIM全产业链创新应用平台与数字城市元宇宙服务等各类城市空间综合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于企业而言,投身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不仅意味着自身业务新的增长点,更是为整个城市的能级提升添砖加瓦。以城市体检为例,如果将城市类比为有机生命体,城市体检就是在为其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从而解决在城市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展现出的短板和矛盾。

    这也符合川建院“城市空间产业生态圈综合服务引领者”的全新战略定位,按照其设想,通过CIM技术支撑的城市空间运营管理平台,业主方即CIM平台管理方,在与设计方、施工方、物业运营方等多方的联动下,统揽建筑、园区、城市等空间,搭建起城市空间场景运营等平台。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与总思路下,川建院已经积极投身于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成都之内,有首个开工建设的TOD示范项目陆肖站、人北中央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展示和政务中心等正在或已经展露出城市新风貌的项目;成都之外,亦有江姐故里等地方标杆性项目。

    位于自贡市的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 图片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回望70年,诞生于“一五”计划开局之年的川建院,又即将走过“十四五”规划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据悉,在“专家立企,技术报国”精神传统的薪火相传之下,川建院将继续为“中国设计”的品牌构建贡献专“蜀”创意力量,继续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大观内外,智“绘”未来。

    文/杨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23成都网络文明大会即将开幕 精彩看点提前“剧透”!

    下一篇

    12月15日A股三大指数早盘小幅上涨,沪指涨0.32%,创业板指涨0.27%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