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从产业端来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近年来不断涌现,华为Mate 60系列和问界新M7发布、小米造车等再度掀起国产品牌热潮。
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近期发布研报《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抓手与战术机遇》,研报指出新型工业化迎来政策和产业的密集催化,渗透率、国产率、市占率是投资的战略抓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动力基础和核心内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本质是以高端化、数字化、国产化实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着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巩固延伸、新兴与未来产业的培育与布局,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认为,新型工业化下关注三类投资机会:其一,中高端制造业出海,即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和全球化布局,核心指标是比较优势和市占率;其二,产业链补链强链,即新兴产业的进口替代,核心指标是国产率;其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即符合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对应的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核心指标是渗透率。
基于比较优势和“三率”(渗透率、国产率、市占率)的战略抓手,结合短期景气度变化,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建议关注新型工业化下电子、机械、软件、汽车、服务器、医疗器械、化工、稀土等领域的战术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兼具可行性与必要性。
可行性上,我国工业体系健全、体量庞大,且近年来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信息化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建设开通了5G基站231万个,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了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77%。
必要性上,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是国内要素优势变化,痛点是供给出清、分工转移和逆全球化。2011-2012年左右我国进入刘易斯拐点,2020年后实体经济部门加杠杆斜率放缓,从人口、资本到技术,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或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产业链转移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阵痛期,新型工业化承担着维持制造业比重、统筹安全与发展、实现碳中和共识的重任。
1.新型工业化的政策脉络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提“新型工业化”,将其纳入顶层设计、明确其核心是信息化与工业化。2023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部分开篇便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凸显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首要位置,在产业结构层面突出了工业的重要性。
从政策表述上看,新型工业化锚定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未来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的提法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要务,除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突出了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近年来相关产业政策也主要围绕5G、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出台。
2.新型工业化的布局方向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优势产业进行巩固延伸、对新兴与未来产业进行培育与布局是新型工业化的三大布局方向。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在制造业中的增加值占比高,是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实现上述行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从而保障其未来能够稳定增长,是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之一。
优势产业是指全球产量占比高、市场份额大的行业。实现上述产业的高端化、品牌化,支持龙头做强做优,优化产业基础,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是新型工业化的又一重心。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与新赛道,即具备技术创新属性、渗透率速度与加速度同时提升的行业,既包括全球维度的新赛道,且我国具备将其壮大为优势产业的方向;也包括全球维度已相对成熟,而我国起步较晚,亟需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实现进口替代的方向。未来产业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引领未来发展的抓手,往往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渗透率不足5%。
从工信部十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看,新型工业化的布局重心正在由传统工业的升级转向新兴产业培育,智能化成为发展重心。从4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行业分布看,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四大行业示范基地数量最多,合计342家,其中装备制造工业120家,包括汽车、船舶、航空、工程机械等领域;原材料工业95家,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化、新材料等领域;消费品工业75家,包括纺织、医药、食品等领域;电子信息产业52家,包括电子信息、终端设备、显示等领域。从第十批和前十批整体的分布变化看,新型工业化的重心正在由传统行业升级向新兴产业培育转变,智能制造基建属性的行业,如新材料、数据中心等占比明显提升。
1.优势产业品牌化、高端化
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1)的产品所在行业的产品数量占比衡量优势大小,我国的优势行业包括纺织服装、机械、轻工、化工、电力设备等,发展重心是提升高端产品的保障能力以及技术路线的高端化,巩固优势并打造中国名片。在国内产能结构性过剩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中高端制造业出海势在必行:第一,上一轮制造业资本开支周期持续至2023Q1,而固定资产周转率高位回落,部分行业面临较大的去产能压力,“不出海就出局”;第二,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爬升,生产回流和近岸化下通过东盟国家间接出口占比提升。
那么,哪些领域有望成为出海的“排头兵”?从全球市占率、海外营收和贸易顺差的视角上看:其一,全球市占率在5-50%,国内企业初具规模且份额提升空间较大的环节;其二,近3年海外营收增长较快,海外营收占比显著提升的行业;其三,细分科目贸易顺差增速高于国内整体贸易顺差增速的环节。上述视角下,出海胜率高、空间大的制造业行业包括电动车、化工(聚氨酯、乙烯)、汽车PCB、面板、工程机械等。
2.新兴产业数字化、国产化
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对应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战略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应国产化要求。数字技术深化应用在提升产业聚集水平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强经济系统内每个单元、每个子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经济整体面对外部冲击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同时找准薄弱环节、着力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分别对应渗透率和国产率的提升。
对于渗透率,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渗透率成长曲线通常是种族增长的S型曲线,渗透率处在5-20%区间且二阶导(或加速度)向上的阶段规模效应最强,产业故事站稳、业绩持续超预期,往往存在“戴维斯双击”的机会;对于国产率,进口替代的过程也并非线性,存在着“木桶效应”,即由于技术/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门槛,国产率在某一阈值下方提升缓慢通常意味着“短板”的制约,根据大量新兴产业国产化的案例,国产率20-50%左右的区间国产化的规模效应较强。两条逻辑下的代表性行业包括:第一类,渗透率提升,包括工业互联网、服务器、SiC等;第二类,国产率提升,包括半导体、数控机床、新材料等;第三类,双率共振提升,包括工业软件、机器人、医疗器械等。
3.未来产业中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的品种
今年9月,“新质生产力”的提法将“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未来产业的定义为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概括而言,未来产业是依托新技术、引领新需求、创造新业态、提供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的产业。多数未来产业仍处于导入期,结合政策和产业端最新进展,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投资逻辑有望从主题转向赛道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元宇宙、智能驾驶、6G和卫星互联网。
人工智能是未来产业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有望降本增效,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综合管理、运维服务等各环节优化。今年初,OpenAI发布了ChatGPT,其从0到100万用户速度远超多数平台。从月活角度来看,当前ChatGPT月活突破2亿,月活口径渗透率约4%,未来随着大模型迭代和商业化落地有望进入“奇点时刻”。国内大模型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模型能力呈现快速优化态势。目前国内布局通用大模型的企业主要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初创研究团队,已建立起一定的生态,但在AI竞争力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