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天意 每经编辑 裴健如
环球网12月2日援引法新社、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称,美国政府日前发布关于电动汽车税收减免的拟议新规则,对何种电动汽车有资格享受税收减免待遇进行说明,并对电动汽车生产商从中国或其他竞争对手国家采购电池材料作出限制。报道中称,根据美国财政部等部门周五(12月1日)发布的拟议指南,为加强美国供应链的安全,从2024年开始,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车辆不得包含任何由“受关注的外国实体(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并且从 2025 年开始,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车辆不得包含任何由 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
据环球网上述报道,新规则旨在落实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相关要求。法案对FEOC的定义包括由中国、俄罗斯或伊朗等国拥有或受其管辖的所有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在上述国家注册成立,或者相关国家所有权达到25%的门槛,则该公司可能会被视为FEOC。
对此,据环球时报-环球网12月7日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2月7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中国电动汽车及相关产品在全球市场广受欢迎。美国政府发布《通胀削减法》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歧视性对待中国企业,将中国企业的产品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这是典型的非市场导向政策和做法。美方上述歧视性补贴政策,违反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严重扰乱国际贸易投资,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据环球时报-环球网上述报道,何亚东表示:“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已在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等场合,对上述政策表达严重关切。”何亚东认为,电动汽车是科技先导型产业,充分竞争是技术进步的关键。美方人为设立贸易壁垒,妨碍公平竞争,对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美方应尊重市场原则,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纠正歧视性补贴错误做法,营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将持续评估美方措施实施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此外,关于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据央广网报道,何亚东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10月4日,欧委会在没有欧盟产业申请的情况下自行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欧委会启动调查缺乏充分证据,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中方强烈反对,也被众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产业所质疑,认为保护主义措施只会适得其反。
“中方认为,此次反补贴调查不符合中欧双方汽车产业的利益,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利于中欧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何亚东表示。
据央广网上述报道,何亚东表示:“中欧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我们希望欧委会能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支持中欧汽车产业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发展,为中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一个月内商务部第二次回应“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相关问题。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宣布,经过抽样方式确定选择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
对此,据中新经纬11月16日报道,在商务部同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何亚东回应称,欧委会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中,未采用出口量最大代表性标准,只选择了3家中国本土企业作为抽样企业。欧委会抽样标准不合规,抽样过程不透明,抽样结果不公正,有关做法涉嫌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欧盟法律,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歧视性选择,将严重扭曲补贴调查结果。
据中新经纬上述报道,何亚东表示:“欧委会在对欧盟产业的抽样中排除了产销量靠前的欧盟成员国企业。这种做法违反常规,抽样结果根本无法代表盟内产业的客观情况。欧委会在盟内产业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自主发起反补贴调查,妄称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带来损害威胁,完全无视中欧汽车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不断攀升。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高达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而上述被欧盟“选中”的中国车企,海外业务均有着不错表现。以比亚迪为例,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出口约17.6万辆,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海外发展呈现强势增长。今年,在电动车领域,自主品牌自信心十足,在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和东京车展有超强展现能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眼下自主品牌出海是中国车企的大趋势。未来,中国汽车一体化出口,以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为重点突破,欧洲市场是突破核心或趋势焦点,也会向东南亚等这些有利于右舵市场的地区布局。
同时,崔东树也强调称,面对欧盟反补贴调查,中国车企出海或将面临更多挑战。“当前海外市场波动变化较大,尤其近期海外国际车企逐步恢复产能、供给改善、价格下降,在当下时间点,中国车企要全面布局的话,需要做好‘持久战’准备。”崔东树说。
“对于中国车企出海来说,欧盟反补贴调查等法规限制、区域市场差别等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难点,这种问题可以解决,也必然会解决。”汽车行业分析师王瑞认为,自主品牌实现海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仍需关注几方面问题:首先,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出海,从目前判断,中国只会有少数几家OEM能够出口全球市场;其次,从具体车型看,目前基本只会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因为中国在新能源乘用车上有相对领先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最后,从具体市场看,目前中国车企的主要出口市场还是亚非拉为主,如何攻破美国、欧洲、日韩等外国车企大本营,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中国车企出海,真正难(解决)的是,如何真正做到科技驱动、产品引领,重新定义和解释什么是遥遥领先,让外国市场和消费者渴求中国汽车的到来,就像很多年前中国消费者渴求外国车到来一样。”王瑞向记者强调称,“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国车企出海,要改变定位,不要再做跟随者,真正用科技驱动产品升级,挖掘甚至创造用户需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