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文巧 李孟林 谭玉涵 每经编辑 孙宇婷
◎本周,有关AI风险和监管的讨论又一次被推向高潮。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近期在采访中表示ChatGPT已经产生了意识引发广泛讨论。白宫也在周中首次发布针对AI的行政令。此外,首个全球性AI声明发布。“毁灭派”和“开源派”两大阵营争辩不休,大模型到底危险吗?
◎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目前已致双方超万人死亡。不断恶化的形势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他还做了哪些事情?“一周人物”带你走近74岁仍奔走在人道主义救助前线的“全能政治家”古特雷斯。
◎重磅数据公布,美元、美债大跳水;昔日币圈大佬或面临115年监禁;更多内容,尽在《一周国际财经》。
全球激辩AI风险:监管和开放,孰轻孰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日,“ChatGPT 可能已经有了意识”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话题榜。这一言论来自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近期的表态,他认为,ChatGPT 背后的神经网络已经产生了意识,未来超级人工智能(AI)将会成为一种潜在风险。
10月30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将对AI研发和应用制定全面的监管标准,这也是白宫首次发布针对AI的行政令。11月1日,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奇利园召开,中国、美国、英国、欧盟等多方代表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莱切利宣言》,警告了最先进的前沿AI系统所带来的危险。
随着监管层面的加强,业内关于AI风险的大讨论被再次推向高潮。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业内专家对AI构成的生存威胁发出警告,认为开源AI可能会被不良行为者操纵,(例如)更容易制造化学武器,而另一方面,反驳观点则认为这种危言耸听只是为了帮助将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保护主义公司手中。
辩论不断升级,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最近在剑桥参加活动时,甚至遭到了激进分子的强烈抵制。
面对如此激烈的争辩,开源AI到底危险吗?AI监管和开放,到底如何平衡?
有关AI风险和监管的讨论在本周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近期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采访时认为,ChatGPT 背后的神经网络已经产生了意识,未来超级AI将会成为一种潜在风险。此外,拜登首次签署AI行政令,以及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签署《布莱切利宣言》,也预示着AI监管正在逐步收紧。
根据白宫最近新颁布的AI法规规定,对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公共卫生或安全构成风险的AI系统开发商在向公众发布前,需要与美国政府分享安全测试结果,甚至还细致到规定了需要受到监管的AI模型参数。
此举立刻引发了AI业界大佬的论战,主张AI发展应该更加开放的“开源派”认为这会让算法效率的提高陷入困境,而认为AI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风险的“毁灭派”则对此表示认同。
“开源派”以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副教授Andrew Ng为代表,他们认为, AI强监管所带来的巨头垄断是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该真正关心的问题。
“毁灭派”以“AI教父”Geoffrey Hinton、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Yoshua Bengio、纽约大学教授Gary Marcus为代表。Hinton在X平台上称,“我离开谷歌,就是为了自由地谈论(AI带来的)生存威胁。”
对此,Andrew Ng反击道,如果颁布“毁灭派”所希望的监管规定,将阻碍开源开发,并大大减慢创新速度。
Yann LeCun也认为,“毁灭派”正无意中帮助那些想通过禁止开放研究、开放源代码以及开放模型来保护自己业务的人,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不良后果。
两个派系的辩论不断升级,继今年3月马斯克带头签署千人联名信,紧急呼吁 AI 实验室立即暂停研究后,两封新的联名信又出现了。
“毁灭派”牵头签署了一封联名信,呼吁针对人工智能制定一项国际性的条约,从而应对其潜在的灾难性风险。信中提到,“有半数AI研究人员估计,AI可能导致人类灭绝,或人类潜力受到类似灾难性限制的可能性超过10%”。截至发稿,该联名信已有322人签署。
图片来源:AITreaty官网
“开源派”则签署了一份呼吁AI研发更加开放的联名信,截至发稿,377名专家都签下了名字。
图片来源:mozilla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AI发展应该坚持开放还是得到更多严监管的辩论不仅在业界大佬层面,就连民众也开始纷纷站队。
在X平台上,“毁灭派”发起了“BelieveHinton”的话题,并举着标示牌走上了大街。
还有人发起了关于两个派系的投票。
图片来源:X
随着全球讨论持续升级,就连OpenAI的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最近在剑桥参加活动时,也遭到了激进分子的强烈抵制,在大礼堂里当面被砸场子。Sam Altman后来在演讲中表示,即便未来AI模型足够强大,但也需要巨大的算力才能运行。如果提高了算力门槛,能够降低蓄意犯罪风险,也能提高问责性。
面对如此激烈的争辩,一个问题是,开源AI到底危险吗?
10月20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的专家们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通过实验研究了持续模型权重的扩散是否会帮助恶意者利用更强大的未来模型来造成大规模伤害,结果发现,开源大模型的确可能存在风险。
研究人员安排了一场黑客马拉松,17名参与者扮演生物恐怖分子,试图成功获得1918年导致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样本。参与者使用两个版本的开源模型,一个是具有内置保护措施的版本,一个是删除了保护措施的版本Spicy。
结果显示,Spicy模型提供了几乎所有需要的关键信息来获取病毒。释放未来能力更强的基础模型的权重,无论有多可靠的保护措施,都可能将引发风险。
站在对立面,Andrew NG认为,“当讨论这些论点的现实性时,我发现它们模糊且不具体,令人沮丧,因为他们归结为‘这可能会发生’”。
纽约大学教授Julian Togelius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以AI安全的名义监管AI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的观点是,“构成最近的生成式AI热潮的神经网络实际上是几年前发明的,符号规划、强化学习和本体论都曾经是‘未来’。科技发展很快,我们不可能知道哪种特定的技术将带来下一个进步。而监管底层技术,对科技进步来说是一种深渊。”
“全职政治家”古特雷斯,74岁仍奔走在人道主义救助前线
图片来源:联合国官网
本周,巴以冲突持续。当地时间11月2日晚,以色列国防军称,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完成了对加沙城的地面包围。据央视新闻,截至当地时间11月2日,冲突已经造成加沙地带9061人死亡,约旦河西岸132人死亡,以色列方面有超过1400人死亡。
不断恶化的形势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到痛心。10月31日,古特雷斯发表声明称,迄今为止进入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水平“极为不足”,呼吁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并敦促所有领导人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以避免更大范围的冲突。
古特雷斯的喊话未能产生效果。地缘政治冲突越发频繁,而联合国的调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令古特雷斯深感无力。今年4月,古特雷斯曾感叹称,多边合作是联合国的核心,而目前多边体系正承受着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即使自己的声音难以终结冲突双方的敌意,古特雷斯也希望从人道主义这一最为宽广的角度出发,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对平民造成的伤害,这也是他在联合国近二十年工作经历中一以贯之的重点。
从1976年当选葡萄牙议会议员算起,现年74岁的古特雷斯在公共事务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工作经验,国内和国际政治经验丰富,被英国广播公司在报道中称为“全职政治家”。1995年至2002年,他曾经担任葡萄牙总理。
卸任葡萄牙总理之后,2005年起,古特雷斯开始担任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在这一岗位上干满了十年。
古特雷斯担任高级专员的时期,也正是难民危机急速加剧的十年。由于叙利亚、伊拉克发生的冲突,南苏丹、中非共和国、也门发生的危机,导致因冲突和迫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从2005年的3800万人增至2015年的6000万人以上,造成联合国难民署的工作量急剧增加。
古特雷斯认为,难民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他需要选择务实有效的方法。为了应对挑战,古特雷斯一方面大幅精简难民署,同时孜孜不倦地向富裕国家施压,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
2012年,古特雷斯将好莱坞著名女星、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朱莉提升为自己的特使,她可在外交层面代表难民署及古特雷斯本人和各界接触,促进世界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这一做法被视为一次非常有效果的公关操作。
2016年,经过联合国少有的公开遴选程序,古特雷斯高票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并于2017年1月1日正式上任。在新岗位上的古特雷斯,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从新冠疫情到俄乌冲突,再到气候变化谈判,现在又面临着巴以冲突。
俄乌冲突爆发后,难民工作经验丰富的古特雷斯深知,非洲和中东最脆弱最动荡的地区高度依赖从俄乌两国进口粮食、食用油等物资。在他的积极斡旋下,2022年7月,俄乌双方就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与土耳其和联合国达成协议,显著稳定了全球粮食价格。不过好景不长,2023年7月,俄罗斯宣布退出黑海粮食协议。
就在古特雷斯为恢复黑海粮食协议而努力之际,新一轮巴以冲突突然爆发。10月24日,古特雷斯在联合国发言。 在谴责哈马斯的袭击同时,古特雷斯强调这一袭击“并非平白无故”,巴勒斯坦人民已经遭受了56年令人窒息的占领,当前局面也越来越严峻。这一说法引发以色列方面不满,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埃丹要求古特雷斯不道歉就辞职。
古特雷斯回应称,对自己的讲话遭到误读感到震惊。这一番风波之后,本周,忙碌的古特雷斯已经先去了尼泊尔考察气候变化,后去了英国参加AI峰会。在英国,他仍不忘借这个机会和英国首相苏纳克讨论加沙的人道主义救援问题。
此轮巴以冲突已致双方超10800人死亡
加沙地带北部至少四分之一建筑受损和被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自10月7日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双方死伤数字不断上升,迄今已造成双方超10800人死亡,目前冲突仍在持续。
11月3日,以色列国防军继续空袭加沙地带,发现并摧毁了哈马斯的地道。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表示对以军部队进行了打击。
3日,以军继续空袭加沙地带。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丹尼尔·赫格里当天表示,以色列国防军从海陆空包围了加沙城。以色列军方当天公布视频并表示,以军在加沙地带发现并摧毁了哈马斯修建的多条地道。
随着巴以冲突“白热化”,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加剧。《纽约时报》日前根据一项卫星照片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自10月7日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建筑损毁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加沙地带北部,至少四分之一的建筑受损和被毁。
失业率意外升至近两年新高,美元、美债大跳水!
图片来源:Wind
当地时间11月3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10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15万人,预期为18万,9月的新增就业人数由33.6万人下修至29.7万人,10月新增就业仅为9月新增就业人数的一半,为2022年以来的第二低的就业增长人数。美国10月失业率升至3.9%,创2022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市场分析认为,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慢慢失去动能,“大降温”的就业数据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已完成加息的预期,显著提振了美股表现。
在非农就业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快速跳水,大跌超1%,收于105.07。美股高开高走,三大指数集体收涨,均录得五连阳,齐创近一年来最大单周涨幅。美债收益率跳水,十年期收益率收于4.57%,创一个月新低,连续三日盘中降超10个基点,两年期收益率一度降近20个基点至两月低位。
苹果营收连降4个季度,创22年来最长下滑纪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11月3日,苹果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苹果第四财季总净销售额为894.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901.46亿美元下降1%;净利润为229.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07.21亿美元增长11%。
苹果第四财季营收和每股收益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但该财季营收遭遇了连续第四个下滑季度,创造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长下滑纪录。
具体看来,iPad收入64.4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61.2亿美元。Mac收入76.1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87.6亿美元。
对于iPhone销量下滑的原因,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认为:“主要在于渠道提前降价,而官方后续的价格调整由于错失时间窗口而未能及时挽救销售。”而对于Mac未达预期,苹果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斯特里(Luca Maestri)则认为一方面是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是去年被压抑的销量释放,导致比例数据过高。
不过库克对苹果的未来表现依然充满信心。截至周五,苹果股价一周累涨超5%,收于176.65美元。
“美国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终局:
昔日币圈大佬或面临115年监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Sam Bankman-Fried(SBF),这位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的创始人、昔日的币圈大佬和全球富豪,将在狱中度过余生。
当地时间11月2日晚,经15天的证词和大约四个半小时的审议,陪审团判定FTX涉电汇诈骗、串谋诈骗、串谋洗钱等七项指控均成立,SBF最终因所有罪名被定罪。
这起“美国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的审判于10月初开始,历时一个月,宣判日期定于2024年3月28日,如果届时SBF被判所有罪名的最高刑罚,将面临115年的监禁。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2022年3月,年仅30岁的SBF身家来到260亿美元(约合1898亿元人民币),至2022年11月7日,其身家仍然还有156亿美元,而在2022年11月8日爆出流动性危机后,SBF身家当日暴跌94%,并随着FTX的破产,这位币圈传奇富豪的账面财富也宣告归零。
纽约南区美国检察官Damian Williams在判决后的简报中慷慨陈词,SBF犯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欺诈案之一。加密行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像SBF这样的从业人员可能是新手,但欺诈和腐败现象是由来已久的,检方对此将毫不留情。
全球第2例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在6周后死亡
图片来源: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官网
10月3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称,全球第二例接受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已死亡。该患者为58岁的劳伦斯·福西特,于6周前(9月20日)接受了猪心脏移植手术。此前,全球首例转基因猪心脏移植手术,为57岁的男性患者戴维·贝内特移植猪心脏,患者术后也仅仅存活两个月。
报道称,9月14日,58岁的福西特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被送进马里兰大学医学院,6天后接受了实验性猪心脏移植手术。他的心脏病和病史使他无法接受传统的人类心脏移植手术。报道提到,在福西特接受移植手术一个月后,医生称未发现排异反应或感染迹象。不过,在宣告福西特死亡时,院方称,近日其心脏开始出现排异反应。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文巧 李孟林 谭玉涵
编辑:孙宇婷
视觉:刘青彦
排版:谭玉涵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