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数智化转型的效果直观呈现在了道路巡检这一公路养护的关键领域,但实际上,这只是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打造的智慧公路管理服务平台的一小部分。
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走进山东省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郯城县中心,一辆装载着“北斗+AI”道路智能巡检系统的公路巡检车“蓄势待发”,随着巡检人员的驾驶,道路上的路面病害及周边设施一目了然……
精确识别公路基础设施及路面病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煜 摄
公路巡检是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重要工作之一,但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过程风险高、巡检效率低、漏报率较高等问题。
“为此,我们创新研发智能公路巡检系统,应用AI智能技术,低成本、轻量化、易部署的智能车载终端,实现对路面病害、沿线设施、路面遗落物三大目标进行高精度识别分类和统计展示。”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刘涛说。
数智化时代,传统行业转型在即。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升级,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数字化水平。此次临沂投运的智能公路巡检系统是山东公路事业迈向数智化的创新举措之一。
媒体座谈会期间,前述智能巡检系统的研发方——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位置”)解决方案专家何喆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业内在道路巡检的数字化改造上已形成共识,正处于从多年试应用逐步向规模化生产服务转型的阶段。
公路养护的压力是临沂探索公路智能巡检应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
临沂,又被称为中国“物流之都”,公路通车里程达3.2万公里,规模居全省前列。同时,重载交通占比高。临沂市智慧公路管理服务平台显示,截至10月份,2023年临沂市G205国道曹村、沙墩、青驼、界牌等站点观测到的大货车占比分别达到32.27%、28.73%、38.49%和53.11%。
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坦言,交通量的问题、养护成本的问题,以及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导致现在普通公路的养护压力比较大。
2021年3月,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正式启动筹划建设智能巡检系统。当时,AI智能巡检技术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的可用产品。中心先后与业内十余家顶尖信息技术公司交流业务需求,但识别准确率只能达到80%左右,距离中心要求的90%的准确率还有一段距离。
最终,由千寻位置打造的“千寻驰观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在召回率和准确率的表现均优于90%。这一系统何以能跨过90%准确率的门槛?其中,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千寻位置介绍,基于千寻位置自主建设并运营的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千寻驰观在高速移动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动态高精度绝对定位,实现道路病害与路产设施的车道级定位。同时,结合跟踪算法为检测到的路面目标赋予精准且唯一的时间与空间标签。
目前,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已有5辆巡检车安装“千寻驰观道路智能巡检系统”,未来将陆续安装到总计60辆车上。
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刘涛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原来一辆巡查车进行巡检工作需要2-3个人配合,现在1-2个人就能完成。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处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病害的发现率,避免主观上可能忽视的病害,减轻人员的劳动量。
降本增效——数智化转型的效果直观呈现在了道路巡检这一公路养护的关键领域,但实际上,这只是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打造的智慧公路管理服务平台的一小部分。
据刘涛介绍,临沂市智慧公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框架为“1+4+N”,即一个数据中心,智慧建设、智慧养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四个体系,以及智能公路巡查、交通流量监测、桥梁边坡监测、占道预警检测等多个场景。
临沂市搭建智慧公路管理服务平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煜 摄
“临沂公路在智能化发展(上)是有一个过程的,也是形势所逼。”谈起智能化在临沂公路系统的应用,临沂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在公路系统的应用应该说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困难,像资金的问题、技术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对公路的业务比较熟,但是搞信息化的、智能化的对公路的熟悉程度不高,这里面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 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公路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全面实现公路数字化转型,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两个体系。在具体的发展意见中,交通运输部也多次强调结合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数字化水平。
回到智能巡检这一应用场景,千寻位置解决方案专家何喆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业内在道路巡检的数字化改造上已形成共识,正处于从多年试应用逐步向规模化生产服务转型的阶段。千寻位置也在思考并研究将智能巡检的能力推向交通领域的其他场景,如将设备小型化后放在网约车、清扫车、公交车这样的场景,或者把系统放在无人机上,去巡查水域、港区道路、封闭园区的道路等更广阔的场景。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煜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