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通信新世代”分论坛现场,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的发言也提到,5G到6G,最大的跃迁是通信计算和信息融合,从而产生一个通、感、算一体的6G网络系统。
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张海妮
9月19日~21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三届大会在珠海召开。19日下午,一场“移动通信新世代”的分论坛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回顾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史,每隔10年便会产生新一代通信技术。当前,5G应用还在持续落地演进,但也不妨碍人们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探索和畅想,关于手机直连卫星、6G的探索已经展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分论坛现场获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6G时代将是一个万物智联的时代,预计2030年6G可开启商业化落地。在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公共政策总经理关舟看来,6G有四个重要特征:更丰富的频谱、更泛在的基站、更丰富的服务、更丰富的通信延伸。中兴通讯(000063.SZ,股价32.43元,市值1551.21亿元)副总裁王欣晖认为,5G和5G-Advanced(以下简称5G-A,即5G进阶版/5.5G)的部署和成功应用将给6G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及由华为手机“带热”的卫星通信技术,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院长薛泉表示,卫星通信目前只能做到“雪中送炭”,有待更多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王欣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卫星通信尚不清楚盈利模式,没有人有答案,需要大家一起摸索。
“移动通信的新世代”分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曾经说过,“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将改变世界。”今年以来,产业界对6G的探索加速。6月份,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5D工作组(ITU-R WP5D)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描绘了6G六大典型场景,定义了15个能力指标。这标志着,6G愿景研究已取得基础共识。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称,6G与5G最大的区别可以从二者支持的应用场景谈起。从应用场景看,6G已经超越了通信的范畴。“6G将原生地支持通信、感知和AI服务,提供包括信息传递、信息生产和信息加工等在内的信息综合服务,赋能缤纷多彩的未来新业务。”
在“移动通信新世代”分论坛现场,秦飞的发言也提到,5G到6G,最大的跃迁是通信计算和信息融合,从而产生一个通、感、算一体的6G网络系统。
频谱方面,从1G到5G网络,频谱基本上都是厘米波,但业内普遍认为,太赫兹无线通信会是未来6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薛泉在分论坛上对此表示,从厘米波到毫米波,再到太赫兹,频率是以十为量级增长。而随着频率增高,会带来技术、成本、传输等方面的应用难题,尤其到了太赫兹,非常考验功率产生和接收的技术能力。
在关舟看来,6G的四大重要特征之一是更丰富的频谱,5G还没来得及商用的毫米波频段,以及太赫兹频段,将在5G-A、6G实现。王欣晖同样提到,无论是5G还是6G,“我们面向的是以各种频率和技术共同构建的一个网络,来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多重频谱与各种技术融合,是现在能看到未来6G的模样。
该分论坛上,与会人士一致认为,5G-A是5G向6G演进的关键。王欣晖表示,5G和5G-A的部署和应用成功将给6G技术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如果5G-A失败了,其实全球、各个行业并不会有更大的信心为6G买单。”
记者了解到,以NTN(非地面网络)为代表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是6G架构的主要技术基础之一。去年以来,华为旗舰手机搭载卫星通信功能让卫星通信产业链持续引发市场关注,这也是“移动通信新世代”分论坛的讨论焦点。
薛泉对此表示,卫星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的与蜂窝网络有所不同。“从1G到5G,是‘锦上添花’。我们的(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连接的(终端)数量就越来越多。但目前的卫星通信,主要的目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他进一步解释称,目前,蜂窝网络只覆盖地球表面不到20%的面积,更多的区域,比如海洋、沙漠、森林等是没有基站的。因此,卫星是比较快速、高效地覆盖全球的通信模式。但是,在上千公里高的地方,卫星覆盖的范围是很大的,最小的直径也有100公里。“100公里范围内,有多少用户在工作?如果大家都需要有很高速的连接,是不现实的,因此卫星通信目前只能‘雪中送炭’。”
“比如在救援时,它不需要大量的视频和各种数据的传输。只要告诉(别人)‘我在哪里,请来救我’,这样就够了。”薛泉说。他还表示,只要一个卫星的天线阵够大,辐射下来的光斑或者区域就可以持续减小,传输速率就可以上升,他期待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
澳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院理事长、澳门微电子协会创会理事长余成斌指出,如何把终端卫星通信降到低成本,这才是实现商用最关键的问题。王欣晖同样认为,用户对卫星通信确实有需求,但营运商应该思考如何盈利。“只靠一两条短信、一个电话,除非你一个电话收200块钱,否则很难赚钱。”
分论坛结束后,王欣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非常认同“卫星通信是‘雪中送炭’”的观点,“但它的盈利模式还真不清楚。”“技术肯定好,能在沙漠上打电话当然高兴了,但问题是,这是一个business(生意)。”他还表示,关于卫星通信的盈利模式,这个问题没人有答案,“我们得一起探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